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优秀教案-精选教学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5:17: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内江一中 罗敏

一、 教材分析

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为后续学习光合、呼吸作用作铺垫,具有承前继后之作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如糖类、脂肪等,但不知道这些能源物质是如何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

三、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能写出ATP的分子简式并说出其结构特点

2、能画出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并能理解ATP的形成途径 3、知道ATP对细胞中能量代谢中的意义

4、能利用ATP是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解释实际问题,并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能力方面

学生通过分析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供能的意义,初步训练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资料,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首先让学生从“囊萤夜读”的故事中体会古人学习的艰辛,从而教育学生要把握现在,努力学习。其次让学生在分析自己身体内发生的ATP-ADP循环及其重要意义过程中,体验到生物学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加强学生对身边的科学(RLS)这一理念的理解。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ATP的分子简式及其结构特点

②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意义 ③能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2、教学难点:

①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②对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的理解。

五、教学手段

电脑多媒体、小组讨论、模型建构 六、教学方法

第 1 页

把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力,使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参与观察和讨论,最后总结得出相关结论。

七、课型

新课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学流程 活动序列 1.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1)找出图片中发出黄色荧光的生物是什么? (2)引出“囊萤夜读”的故事 2.阅读教材,找出萤火虫发光的原理,结合ATP为荧光素提供能量,引出所学能源物质(糖类、脂肪)能否直接供能? 3.就三类能源物质是否都能为萤火虫发光提供能量运用所给实验条件设计探究实验 ,并预测实验现象,从而得出ATP才是直接能源物质。 4、明确学习目标。 1、小组讨论,补充完善实验方案,结合预习内容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2、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3、推导出糖类、脂肪等能源物质不能为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 了解学习目标 1.出示实验材料 2.出示问题。 3.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4.教师点拨实验设计要注意的对照原则和等量原则 展示PPT 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回忆能源物质 1.展示PPT。 2.引导学生回顾能源物质。 学生活动 看图,联系实际思考。 教师活动 1.出示问题。 2.播放PPT 教学目标 能力:培养观察与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故事了解古人学习的艰辛,激发学习动力。 知识与能力:归纳新知识,明白萤火虫发光原理,回顾旧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 第 2 页

5.ATP分子的结构 依据就够决定功能,引入ATP分子的结构的学习。 (1)让学生找出ATP的中文名称。 (2)写出ATP的结构简式以及个字母和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3)认识ATP的结构式及其物质组成 (4)用老师所给的各种形状的纸板构建ATP的结构式 (5)引导学生回顾核酸的基本单位,并利用ATP的结构式演变腺嘌呤核糖核苷酸,认识二者的内在联系。 6、课堂练习 7.通过两则资料从结构引入功能的学习,找出两则资料个说明什么问题,能能出什么结论。 1.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2.回顾核酸相关知识。 3.动手构建物理模型加深认识。 4.通过模型建构找出ATP与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的区别与联系 1.出示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 知识与能力:认识ATP分子,培养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分析、归纳、总结知识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模型建构体验学习的快乐 思考找出正确提供练习题 答案。 阅读资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每则资料能得出的结论 1.出示资料 2.引导学生如何从资料中去找关键信息,如何将这些信息转化为相关结论 知识与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知识与能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信息转换能力。 8.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学习 (1)展示ATP水解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并写出方1.学生语言描述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2、学生书写反出示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 知识与能力:在思考的过程中构建新知识,培养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信息转换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