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12:54: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4.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病机:便秘的基本病变属大肠传导失常,同时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证治分类:实秘
1.热秘: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肠腑燥热,津伤便结。麻子仁丸加减。泻火导滞,润肠通便。
2.气秘: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 肝脾气滞,腑气不通。六磨汤加减。顺气导滞。
3.冷秘: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阴寒内盛,凝滞胃肠。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虚秘
1.气虚秘: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 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脾肺气虚,传送无力。黄芪汤加减。益气润肠。
2.血虚秘:大便干结,面色五华,头晕目弦,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 脉细。血液亏虚,肠道失荣。润肠丸加减。养血润燥。
3.阴虚秘: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 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阴津不足,肠失濡润。增液汤加减。滋阴通便。
4.阳虚秘: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晄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氧气虚衰,阴寒凝结。济川煎加减。温阳通便。
25.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胁,指侧胸部,为腋一下至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证治分类:肝郁气滞证:胁肋胀痛,走蹿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柴胡疏肝散加减。疏肝理气。
26.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病机:黄疸的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淤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外感湿热疫毒,为湿从外受;饮食劳倦或病后瘀阻湿滞,属湿自内生。由于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疏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之病证。黄疸的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黄疸的病理表现有湿热和寒湿两端。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及个体素质的差异,湿邪可从热化或从寒化。因于湿和热所伤或过食甘肥酒热,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交蒸,发为阳黄。由于湿和热的偏盛不同,阳黄有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的区别。
病证鉴别:阳黄和引黄: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先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27.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分别言之,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俯病。 病机:本病的病因有寒邪、湿热、痰浊、食滞、虫积等。
治疗原则:积证治疗宜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积证初期属邪实,应予消散;中期邪实正虚,予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应予养正除积。 证治分类:聚证
1.肝气郁结证: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满不适,苔薄,脉弦等。肝失疏泄,腹中气结成块。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2.食滞痰阻证: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虫积、食滞、痰浊交阻,气聚不散,结而成块。六磨汤为主方。理气化痰,导滞散结。 28.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病机:基本病理变化总属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病变脏器主要在于肝脾,久则及肾。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
病证鉴别:鼓胀与水肿: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大为主,四肢不甚明显。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癥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晄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29头痛:
病机:外感头痛多为外邪上扰清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外感头痛以风邪为主。脑为髓海,依赖于肝肾精血和脾胃精微物质的充养,故内伤头痛之病机多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辩证要点:辨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外感头痛因外邪致病,属实证,起病较急,一般疼痛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内伤头痛以虚证或虚实夹杂证为
多见,如起病缓慢,疼痛较轻,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加重,时作时止,多属虚证;如因肝阳、痰浊、淤血所致者属实,表现为头昏胀痛,或昏蒙重痛,或刺痛钝痛,痛点固定,常伴有肝阳、痰浊、淤血的相应证候。 临证备要:引经药的应用:治疗头痛,
除根据辩证论治原则外,还可根据头痛的部位参照经络循行路线,选择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如,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选用柴胡、黄芪、川芎;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蒿本等。
30.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病机: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辨证要点:辨相关脏腑:眩晕病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治疗原则: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泄实,调养阴阳。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31.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中风又分:中经络和中脏腑。 诊断依据: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 特定的临床表现。轻证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
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辩证要点:
1.辨中经络、中脏腑: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 意识清楚;中脏腑则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 2.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
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此外,还有阴竭阳亡之分,并可相互关联。闭证常见骤起,脱证则由闭证恶变转而成。并可见内闭外脱之候。
32.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为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病证鉴别:水肿阳水和阴水:水肿可分为阳水与阴水。阳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肿、水湿。发病较急,每成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极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一般病程较短,《金匮要略》之风水、皮水多属此类。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金贵要略》之正水、石水多属此类。 33.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漓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机:淋证的成因虽有内、外因之分,但其基本病理变化为湿热蕴结于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其病位在膀胱与肾。 证治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