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下)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18:39: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4.阴虚内热证:咳呛时作,咳吐少量黏痰,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心

烦,手足心热,盗汗,或伴胸胁闷痛,病久不复,形体消瘦,舌质偏红,少苔,脉小数。 溢饮:

5.表寒里饮证:身体沉重而疼痛,甚则肢体浮肿,恶寒,无汗,或有咳喘,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苔白,脉弦紧。肺脾失调,寒水内留,泛溢肢体。小青龙汤加减。发表化饮。 支饮:

1.寒饮伏肺证: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经久不愈,甚至引起面浮跗肿。或平素伏而不作,遇寒即发,法则寒热,背痛,腰痛,目泣自出,身体

振振瞤动。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寒饮伏肺,遇感引动,肺失宣降。小青龙汤加减。宣肺化饮。

2.脾肾阳虚:喘促动则为甚,心悸,气短,或咳而气怯,痰多,食少,胸闷,怯寒肢冷,神疲,少腹拘急不仁,挤下动悸,小便不利,足跗浮肿,或吐涎沫而头目昏眩,舌体胖大,质淡,苔白润或腻,脉沉细而滑。支饮日久,脾肾阳虚,饮凌心肺。金贵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温脾补肾,以化水饮。

40.消渴: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治疗原则: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医学心语·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 证治分类:上消:肺热津伤证: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红数。肺脏燥热,津液失步。消渴方加减。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中消:

1.胃热炽盛证: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玉女煎加减。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2.气阴亏虚证: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气阴不足,脾失健运。七味白术散加减。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下消:

1.肾阴亏虚证: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肾阴亏虚,肾失固摄。六味地黄丸加减。滋阴固肾。 2.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燥,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失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阴损及阳,肾阳衰微,肾失固摄。金贵肾气丸。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41.自汗、盗汗:分证论治:

1.肺卫不固证: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或变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易于感冒,体倦乏力,周身酸楚,面色焕白少华,苔薄白,脉细弱。肺气不足,表虚失固,营卫不和,汗液外泄。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减。益气固表。

2.心血不足证: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心血耗伤,心液不藏。归脾汤加减。养血补心。

3.阴虚火旺证: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渴,舌红少苔,脉细数哦。虚火内灼,逼津外泄。当归六黄汤加减。滋阴降火。

4.邪热郁蒸证:蒸蒸汗出,汗黏,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象弦数。湿热内蕴,逼津外泄。龙胆泻肝汤加减。清肝泄热,化湿外泄。

42.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治疗原则:根据证候、病机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属实者,治宜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输血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出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证治分类:

1.阴虚发热证: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

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阴虚阳盛,虚火内炽。清骨散加减。滋阴清热。

2.血虚发热证: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

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血虚失养,阴不配阳。归脾汤加减。益气养血。 3.气虚发热证: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

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补中益气汤加减。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4.阳虚发热证: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

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白色晄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太白润,脉沉细无力。肾阳亏虚,火不归原。金贵肾气丸加减。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5.气郁发热证: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较少,舌红,苔黄,脉弦数。气郁日久,化火生热。丹栀逍遥散加减。疏肝理气,解郁泄热。

6.痰湿瘀热证:低热,午后热甚,心内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

饮,呕恶,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痰湿内蕴,壅遏化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43.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 证治分类:气虚

1.肺气虚证:咳嗽无力,痰液清稀,气短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 素易于感冒,面白。肺气不足,表虚不固。补肺汤加减。补益肺气。

2.心气虚证: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心气不足,心失所养。七福饮加减。益气养心。

3.脾气虚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脾虚失健,生化乏源。加味四君子汤加减。健脾益气。

4.肾气虚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细弱。肾气不充,腰督失养,固摄无权。大补元煎加减。益气补肾。 血虚:

1.心血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心血亏虚,心失所养。养心汤加减。养血宁心。

2.肝血虚证: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筋惕肉瞤,妇女 月经不调甚则闭经,面色不华。肝血亏虚,筋脉失养。四物汤加减。补血养血。 阴虚:

1.肺阴虚证:干咳,咽燥,甚或失音,咯血,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肺阴亏虚,肺失清润。沙参麦门冬汤加减。养阴润肺。

2.脾胃阴虚证: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呃逆,面色潮红。心阴亏耗,心失濡养。天王补心丹加减。滋阴养心。

3.脾胃阴虚证: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呕逆,面色潮红。脾胃阴伤,失去濡养。益胃汤加减。养阴和胃。

4.肝阴虚证:头痛,眩晕,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 惕肉瞤,面朝红。阴虚阳亢,上扰清空。补肝汤加减。滋养肝阴。

5.肾阴虚证: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咽痛,颧 红,舌红,少津,脉沉细。肾精不足,失于濡养。左归丸加减。滋补肾阴。 阳虚:

1.心阳虚证: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心阳不振,心气亏虚,运血无力。保元汤加减。益气温阳。

2.脾阳虚证:面色萎黄,食少,形寒,身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长命

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加剧。中阳亏虚,温熙乏力,运化失常。附子理中汤加减。温中健脾。

3.肾阳虚证: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少尿或不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

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舌质淡胖,有齿痕。肾阳亏虚,失于温熙,固摄无权。右归丸加减。温补肾阳。

44.肥胖:是由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异常增加,并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病机:总属阳气虚衰、痰湿偏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