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下)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6 23:18: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45.癌病:是多种恶性肿瘤的总称,以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为其基本特征。临床表现主要为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发热,并常伴见纳差,乏力,日渐消瘦等全身症状。

病机:基本病理变化为正气内虚,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等相互纠结,日久积滞而成有形之肿块。病理性质总属本虚表实。

治疗原则:癌病属于正虚邪实,邪盛正衰的一类疾病,所以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要结合病史、病程、四诊及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辩证施治,做到“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

46.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类疾病。

辨证要点:痹症的辩证,

一是辨邪气的偏盛,而是要辨别虚实。临床痹痛用走不定者为行痹,属风邪盛;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者为痛痹。属寒邪盛;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为着痹,属湿邪盛;关节肿胀,肌肉焮红,灼热疼痛为热痹,属热邪盛。

治疗原则:痹症以风、寒、湿、热、痰、瘀痹阻经络气血为基本病机,其治疗应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根据邪气的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痹症的治疗,治风宜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即所谓“阳气并则阴凝散”;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即所谓“脾旺能胜湿,气足无完麻”。久痹正虚者,应重视扶正,补肝肾、益气血是常用之法。

47.痿症: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躄”。“痿”是指机体痿弱不用,“躄”是指下肢软弱无力,

不能步履之意。朱丹溪承张子和之说,力纠”风痿混同“之敝,提出”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疗原则,”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补北方则心火而西方补虚”。《内经》提出“治痿者读取阳明”,是指从补脾胃、清胃火、祛湿热以滋养五脏的一种重要措施。“治痿者独取阳明”。主要是指采用补益脾胃的方法治疗痿证。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的精血亦有赖与脾胃的生化,所以胃津不足者,宜养阴益胃,脾胃虚弱者,应益气健脾。脾胃功能健忘饮食得增,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旺盛,筋脉得以濡养,有利于痿证恢复。其次,“独取阳明”尚包括祛除邪气,调理脾胃。清阳明之热亦属“独取阳明”之范畴。对于“治痿独取阳明”,临床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一是不论选方用药,针灸取穴,都应重视补益脾胃。二是“独取阳明”尚包括清胃火、祛湿热,以调理脾胃。三是临证时要重视辩证施治。 48.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本病又称“振掉\、“颤振”、“震颤”。

病机:气血阴精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或痰浊、淤血壅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或热甚动风,扰动筋脉,而致肢体拘急颤动。

49.腰痛:病机:腰为肾之府,由肾之精气所溉,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经过之,此外,任、督、冲、带诸脉,亦布其间,所以腰痛病变与肾脏及诸经脉相关。外感腰痛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内伤腰痛多由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熙。 治疗原则: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的不同,分别予以温散或清利;外伤腰痛属实,治宜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主;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固本为主,兼顾肝脾;虚实兼见者,宜辨主次轻重,标本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