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研究述评-精品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3 23:22: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大学生政治观的结构体系 结构体系即大学生政治观的维度构成:王玄武从静态角度将政治观的内在结构分为横向结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价值、政治理想)和纵向结构(政治心理、政治观点、政治理论);从动态角度,他认为政治观的互动结构包括政治观的沟通和交换、政治观的矛盾与冲突、政治观的和谐与协调;[3]有的从社会生活领域划分,将政治观分为经济政治观、国家政治观、文化政治观;[4]也有的从具体内容方面分为阶级观、国家观、政府观、权力观、政党观等;从主体层面划分为个体政治观和群体政治观。[5]

(2)大学生政治观的历史流变 在改革开放20年时,有学者把大学生政治思想变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978-1981(怀疑-反思-迷惘-醒悟)、1982-1984(反省-觉醒-奋起-探索)、

1985-1989(苦恼-怀疑-狂热-困惑)、1990-1993(反思-矛盾-中立-实际)、1994-1998(冷静-理智-宽容-务实),[6]这种划分难免过于细致反而使阶段性特征不明显。进入新世纪,更多学者将大学生政治观成长历程划分为三个时段:有的认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是第一次思想解放后充满激情的时代,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关注与参与改革成为大学生的热点,90年代之后是大学生重新思考、自省的时期;[7]还有的直接划分为70年代末到80年代、90年代、进入新世纪以来三个时期。[8] (3)大学生政治观的总体特征 有的历史地分析了大学生政治观的变化特征:一是政治思想由整齐、单一向复杂、多样转移;

二是政治思维由偏激、片面向冷静、务实转化;三是对政治行为的选择由自发向自觉发展;四是政治意识在整体趋于高涨的同时,部分仍存在低落现象。[9]有的认为现阶段大学生政治意识的重要特征是“三对矛盾”的存在,即热情与冷漠交织、自主与迷茫同在、理性与偏激共存。[10]更多学者是经过调研以后进行分析概括,总体结论是大学生政治观整体和主流是好的,政治认知基本正确,政治认同感较强,政治态度积极向上,政治信念比较坚定;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深层次理论认知上有一定模糊性,少数人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存在着摇摆性。

(4)大学生政治观的致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政治观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科学繁荣,党和国家重视大学生成长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显著成效等,都是有利的因素。学者们对不利因素也进行了分析:一是宏观背景因素,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变迁速度快、社会结构调整幅度大,市场经济有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价值观“泛功利化”倾向较为普遍,一些大学生在入党问题掺杂了更多的世俗因素就说明了这一点;二是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在校园文化中的传播和渗透,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冲击;三是互联网普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网上信息良莠不齐,主导文化控制力减弱,影响大学生政治观的发展。另外,社会转型与大学生政治观、大学生政治信仰的铸造、大学生入党热潮透视、高校政治教育的创新等问题成为

大学生政治观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政治观实证研究的总体状况和主要特征 30年来,大学生政治观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并行,相辅相成,并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现代调查技术的运用而不断向精细化、科学化发展。

1.大学生政治观调研基本情况

坚持“用事实说话”是大学生政治观研究历来所坚持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一些覆盖面广、样本量大、有较大影响的调查研究在青年或大学生中开展,并形成调研报告或著作(见表2“大学生政治观实证调研内容及成果形式”)。 2.大学生政治观实证研究的主要特征

(1)研究主体的多层性 较有影响力的实证调查大多以课题组形式展开,组织机构有共青团中央,各地、各高校共青团委等各级团组织,也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这样的国家级或省级的专门从事青少年研究及相关领域开发的科研和信息服务机构。 (2)调研对象的广泛性 课题形式的实证调查往往采取整群抽样、分层抽样的方式,在样本配额上有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有不同专业的学生;一些调研还跨越省市选取不同类型的高校;还有的不仅调查学生,还调查“老师眼中”的学生。 (3)研究内容的丰富化 有综合性调查研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价值观的调查涵盖政治观的内容;也有专题调查研究,就政治信仰、政治认同等某一内容进行调查;还有不同性别、地

区的比较调查以及不同时期的追踪调查等。

(4)研究方法的科学化 问卷调查法被广泛使用,也有访谈法等其他方式。对问卷的设计、调查抽样、数据统计分析也越来越规范化。

四、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研究的展望

30年来,大学生政治观研究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也有许多不足。展望未来,应该在总结自身问题的基础上,以更加积极、开放、严谨的姿态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研究视野:从国家阶级向社会发展大局的转换 现代社会,对政治的理解已经从狭义的国家、阶级范畴推演到国家公共权力的活动领域以及社会关系的大局等方面,即“大政治”、“广义政治”范畴。邓小平的“政治即大局”的观点,革新了人们观察政治事物的思维方式。而目前对大学生政治观的定义及若干探讨,仍是传统政治学视野下的国家政治观。大学生政治观的涵义应该重新加以诠释,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以公共权力运行为中心的政治现象和社会发展宏观大局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广义政治论是大学生政治观研究的立论基础。在研究内容上,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责任意识等应该是亟待拓展的领域。 2.研究内容:从经验性总结到系统性研究的拓展 在论文的六大研究取向中,经验总结类文章最多,而以理论基础、规律探讨为主的研究缺乏,大学生政治观研究在社会价值

观研究中显得比较单薄、相对落后。30年来,大学生政治观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性研究,实现从数量的扩张到质量的提升:一是加强大学生政治观基础性理论研究,包括大学生政治观的内涵、理论基础、基本结构、形成规律、内化机制、历史变迁、价值观与政治观、社会思潮与政治观等;二是进行一些跨越地区的全国性调查,和已有的结论相印证,从总体上把握大学生政治观发展变化规律,教育部从1991年以来每年组织各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数据应该进行挖掘,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对大学生政治观调查研究较多,中西部需要加强;三是加强不同群体的分类研究、比较研究,为教育对策提供针对性建议。 3.研究方法:从一般描述性分析到数据深度挖掘 少部分研究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时使用了回归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研究方法,大部分调查结论仍只是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性统计。为了使研究更深入,应该充分利用现代调查统计技术,注意多元方法的使用,如结构方程、质性研究方法等,加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另外,从研究队伍来看,大学生政治观的研究者很多是高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但就发表的论文来看,多是一些“应然”研究,问卷设计也比较简单,注重实用效果。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应大力加强、融合,学科研究方式以及成果的彼此借鉴才能真正推进大学生政治观研究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