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18:35: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真题名词解释 美学真题名词解释:
期待视野:德国尧斯用语。指读者以往获得的经验,知识以及文学素养、欣赏趣味等综合形式的潜在的定向性的期待是文学阅读、接受得以可能的前提,也对理解发生的界域起限制作用。尧斯用该术语作为接受美学的“方法论的顶梁柱”。认为借助“期待视野”,文学实现其社会功能。尧斯希望用这个概念恢复文学与社会、美学与历史的本质联系。 时间艺术:德国莱辛用语。指诗。认为诗受时间规律支配,以时间中得声音和语言为符号,以描写动作或行为(包括思想感情和故事情节)为主要对象,它寓空间于时间中,通过描写在时间上连续的动作表现出空间,化静态为动态,又从动中表现静,是一种时间艺术。诗的最高原则在于表现真,为了真实中可以描写丑陋的形象,写出自然的真实和感情的真实。
表现主义:现代西方文艺流派之一。兴起于20世纪初,极盛于20-30年代德、奥、法和北欧各国。最初形成于绘画领域,后扩展到其他艺术领域。其核心是宣扬艺术即自我表现,主张艺术表现自我的心灵真实和深层潜意识,展示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和永恒真理,推动自我感情的昂扬和追求精神人格的价值。强调艺术是人类的内在需要的外在表现,其作品多为艺术家主观激情的爆发,以形、色、线三要素根据情感需要作抽象的主观组合来传达内心幻象,画面色彩鲜艳,线条粗放,形体扭曲、夸张、变形,具有强烈刺激性。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勋伯格,表现内心世界为其音乐主调,追求无调性的自由,运用没有和声的对位,创立了“十二音体系”现代派音乐,直接表现现代人内心的迷惘和变态。文学上的表现主义集中在戏剧、诗和小说上,大量采用内心独白、梦境、假面、鬼魂和潜台词来表现人物的感情,象征作家的意念,往往情节离奇,语言类似梦呓,形象扭曲变态,强烈地表现现代人异化的悲剧命运和破碎恐惧的心灵。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表现主义抬高自我,贬低客观世界,否定模仿,强调表现,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寻求真实,对现代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荣格的名词,指神话、宗教、梦境、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潜意识。这种意象可以是描述性的细节、剧情模式,或角色典型,它能唤起观众或读者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使其产生深刻、强烈、非理性的情绪反应。 印象主义:是在自然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于19世纪70年代首先在法国开始,以后逐渐影响到整个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主要特点是无思想性,不关心主题思想,在文学创作中只是强调瞬息间的印象,要求作家只是凭着自己的主观认识去观察世界,并
在创作中极力渲染表达自己再瞬息间得到的感受和印象,追求描写细小琐碎的事物,注重对场景自然主义的描绘,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美化着颓废阴暗的心理。印象主义的成就主要在绘画方面,印象主义画家反对皇家美术学院鄙俗的沙龙气息和保守思想,在绘画艺术的技巧上以及用色的革新上都有所贡献。
喜剧: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是以笑为特征,也是以笑为手段的一类戏剧。一般以讽刺或嘲笑丑陋落后现象,从而肯定美好,进步得现实或理想为主要内容。西欧的大部分喜剧中,主人公都是品质恶劣,行为乖谬,随着冲突的开展而彻底暴露,引起人们的笑声,这是讽刺的喜剧,我国大部分喜剧中的主人公则是品德高尚,机智幽默的人,主人公常常在对恶人的戏弄中引起人们的笑声,此称歌颂喜剧,前一种如元杂剧《看钱奴》,后一种如博马舍《费加罗的婚礼》等。喜剧的构成依靠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并以此引发不同含义的笑声。喜剧冲突的解决一般比较轻松,每以好人得胜,坏人受惩或好人的缺点得到克服而告终。
距离说(审美距离):布洛提出。指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在时空和心理上的距离、间隔或差异、对立的美学理论。距离是主客体分化、分立的表现形态。艺术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一般不是审美者此时此地直接面临的实际生活场景,主客体在时空上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间隔、距离。对象表现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者不相吻合,审美者便产生心理上的差异、距离。既可通过同化、顺应作用缩短距离;又可因主客体心理上的矛盾、对立,主体因不能接受对象而扩大距离,乃至产生逆反心理;主体对对象取“旁观者”的态度,或缺乏相应的感受力、想象力,或怀着与对象情境相反的目的、判断、情绪,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持和扩大心理距离;如果对对象取“分享者”的态度,切身感受、体验、理解对象,意识到对象适应自己的需要,乃至移情于对象,便可以在想象中和情感交流中缩短距离,感同身受,发生共鸣。距离的大小、远近,反映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的疏密和审美感受的强弱,但不决定美感性质的正误。
黄金分割率:整体各部分之间的一种数学比例关系。形式美法则之一。把长为1的直线段分成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相对于全部的比等于其余一部分对于这部分的比,即X:1=(1-X):X,用数字表示约为1:1.618,这样的分割就是黄金分割率。这种比例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一直被认为最容易引起美感。黄金分割率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很多艺术家、理论家的推崇,认为它是“不可违背的规律”。至19世纪,德国美学家蔡津于1854年正式提出“黄金分割率”,形成为完整的理论。黄金分割理论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它试图用数来解释众多的美学现象,并确立一种凝固不变的科学依据,但它试图用数来解释众多的美学现象,并确立一种不变的美学公式,就失之简单和偏颇。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审美期待:人对审美创造美活动的期望。包括对审美活动的期待,对特定审美对象的期待和对自己审美创造预期效果的期待。对审美活动的期待体现了审美的自觉性、目的性、预期性,表现了人类求美、求真、求善、求知、求乐、求得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和达到自我实现、人格完善的精神追求。对特定审美对象的期待是一种为强烈的心灵渴求所驱动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定向性期望。它对审美对象有明确的选择性,注意力高度集中,排除外界环境的干扰,形成一种专注的探求的心理空间和心理张力,希望在审美观照、奢美探究和审美体验中达到怡悦身心的目的。对审美创造的期待是通过审美感知、体验、想象,沿着自己期望的特定目标改造对象,加工、提炼,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以期在自己的创造物中展现客体世界的发展方向和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并力求达到预期的社会效应。审美期待是审美创造美活动的内在动力。
诗性智慧:是维柯《新科学》特有的一个核心概念。指“世界最初的智慧”即原始人的智慧,神学诗人的智慧,又称凡俗的智慧,是同后来才出现的哲学家和学者们所有的那种理性的抽象的玄奥智慧相区别。在古希腊文里,诗即创造,诗人即创造者,因此诗性的智慧也就是创造性的智慧。它的特点在于想象、虚构和夸张。这种事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区别。诗性的智慧也就是形象思维。
唯美主义:现代西方文艺和美学流派之一。19世纪末产生于欧美各国。主要代表有法国戈蒂埃、美国爱伦坡、英国佩特等。主张艺术的生命始于感情享受,生命在于与现实无关的纯美。提出“为艺术而艺术”、“艺术至上”等口号否认文艺的认识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宣扬无思想性和不问政治,力图使艺术孤立于生活之外,并把艺术同现实对立起来。认为美是脱离社会现实的、孤立的、独特的;艺术批评探讨艺术表达的方式;艺术欣赏强调刹那间的美感,而人生意义就在于充实刹那间的美感感受;艺术的生命开始于感觉、印象的生动丰富,而归结于无关现实的形式之美感和纯美。唯美主义绘画发展了一种抽象的形式美,提倡培养精细的艺术敏感性,对20世纪的工艺美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由于唯美主义片面强调美的无利害感和超功利性,走上了形式主义和反理性的道路,在文艺界与美学界产生了消极影响。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出自苏轼《与侄书》。宗白华《美学散步》提出, 就像烟花,这一刻还在天空绽放着,下一刻却消失的无影无踪,虽然觉得惋惜,却不能改变。其实再美的事物再轰轰烈烈的爱情始终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的平淡至平凡。列如一个人的事业到达了颠峰(这就是灿烂之极)时选择成家或因其他原因退出(这就是归于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