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考试复习题精选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8:10: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建筑史》期末复习题

五、简答题(任选4题,共20分)

1、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中国古典木构建筑属框架结构体系,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离且适应于南北方的不同气候条件 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不足:首先,木材越来越稀少:其次,木构架建筑易遭火灾;再次,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

2、比较抬梁式木构架和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

我国木构架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

穿斗式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这种木结构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到5根。当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上。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少,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寸不大时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3、我国古代庭院式组群的布局特点是什么?庭院的围合方式有那三种?

我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宫殿、陵墓、坛庙、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其中特别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

1

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布局特点:沿着一条纵深路线,对称或不对称地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烘托出种种不同的环境氛围,使人们在经受了这些院落与建筑物的空间艺术感染后,最终能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或崇敬、或肃穆、或悠然有出世之想,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所特有的艺术手法。另一种总平面形式是纵横轴线方向都做对称布置,常用于最庄重严肃的场所,如礼制建筑中的明堂、辟雍、天坛、地坛以及汉代的陵墓等。 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则称“四合院”。

4、唐代的建筑成就有哪些?

一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代首都长安是由隋代规划兴建的,但由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荣的城市。

二 建筑群处理日趋成熟,宫殿陵墓等建筑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三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麟德殿 最大的殿堂) 四 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 五 砖石建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六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5、解释《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解释:匠人建城,九里见方,每边各开三道门,纵横各九条街,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

2

地一百亩。

6、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第二个阶段是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第三阶段是里坊制的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7、唐长安规划布局的特点、

唐长安:布局仿北魏洛阳城,布局仿北魏洛阳城,方整对齐,沿南北轴线将宫城、皇城置于全城最主要位置;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因此朝臣权贵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边。交通呈棋盘式布局,将城市划分为108个里坊,分区明确整齐,实行夜禁制度;长安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道路两旁种有成行槐柳,又称为“槐衙”;路面土路,两边设明沟排水。

8、北宋东京规划布局的特点 1) 三重墙,每层墙外都有城垣。 2)布局开放,取消了宵禁。 3)临街设店,形成了商业街。

4)设置专门的消防队和瞭望队用于防火。 5)出现了瓦肆,城市生活多样化。 6)回水贯都对城市用水和排水有益 9、元大都的都城规划布局的特点

方形平面,依《考工记》而建:元大都是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的。因为地势平坦,又是新建,所以道路系统规整砥直,成方格网,城的轮廓接近于方形。

城市的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线,宫城位于中轴线南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