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2 23:38: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
前言
群居生活,开始有互动有无,从以物易物发展至今,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钱币出现,而且使用上也不只一种钱币,反而很多种。而有些钱币的命名还影响文学渊源,像秦朝的孔方兄,而当时的钱币就象征了皇权,所以只要当时有很多钱币的人,权力都很高。还有一些则是用重量来命名的,像汉的五铢钱,就因轻重大小适宜,所以就被选为那时广泛得钱币。而到了清朝,因为很多外国国家一直想到中国,所以就开港通商,传入了许多国外的东西,包括了钱币等等…所以清朝就彷造外国钱币,称为铜元,而铜元刚开始还不盛行,到了清末明初时,才成为当时通行的货币。而这些货币也代表了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像近代化的演进,而以上所说的都只是当代相当盛行的钱币,但这些朝代还有其他非常有意义价值又特别的钱币,而这些钱币也让我们了解了当代的风俗习惯及社会风气。 一、贝币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一种由天然海贝加工而成的贝类货币,出土于河南殷墟妇好墓等地,年代为公元前19至前16世纪,距今约3500年以上。经过加工的天然贝类形体一面有槽齿,贝币光洁美观,小巧玲玲,坚固耐磨,便于携带,这类贝币主要出产于我国的东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业交流的情况。
在商代中期以前贝币价值很高,臣下若能获得商王用贝币的赏赐那可真是极大的荣耀。随着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贝币渐渐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故在当时又出现了许多仿制贝币,有石贝、骨贝、蚌贝、绿松贝等,这类贝币形体都较小,其长度约1.2厘米至2.4厘米左右。在商代晚期又出现了铜质货币,形制也仿海贝形式。铜贝出土于河南安阳和保德等地的晚期墓葬中,年代约为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铜贝堪称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了,其中有一种表面包金的铜币是作为大额货币使用的,现存世量极少。
“贝币”为历史货币,不仅为中国的古代经济立了丰功而且还对中国文化,风俗,具有深刻的影响。从现行的中国汉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与钱币发生关联的事物或行为都有贝旁,如:货、贡、贸、贾、贿、财、贪、贫、费、赔、赎等等。在江浙一带的农村,家长将贝佩挂于孩童的身上以期望健康成长,驱邪生财,更有父母干脆把儿女直呼为“宝贝”,“贝币”虽小却集经济历史,文化多重含义于一身,颇受钱币收藏爱好者们的青睐,进而成为当今收藏的一大门类。 二、先秦钱币
所谓先秦钱币,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出现的货币,包括原始货币、金属称量货币和金属铸币等。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是由原始社会经济,发展到奴隶社会经济,再发展到早期封建制经济的纽带,也是货币由产生到发展,直至秦统一,中国货币统一于方空圜钱的重要时期。如果从有交换迹象的时代算起,其经历的时间跨度长达万年以上。如果从出现原始货币的时代算起,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因此,要了解、研究中国的货币发展面貌和经济变化,先秦货币是及其重要的一环。
先秦时期,货币以贝,刀、布、圆钱、蚁鼻钱(鬼脸钱)等为主。大部分的刀、布币币身极薄(部分地区釿布、戈邑方足布、即墨小刀等的币身较厚),刀币的浇口在首端。刀、布的浇口及边缘常有浇铸时挤出范外的多铜,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状态。
布币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的黄河流域,源于农具铲。春秋以后渐渐成为专用通货。早期的布币有装柄的銎,即空首,所以称为空首布。形制接近实用工具,流行于春秋时期,最晚至战国早期消失。空首布到战国时逐渐演变为布首扁平,无法装柄的平首布。平首布是布币中的先进形制,流行于整个战国时期。布币除了可以分成空首、平首两大类型外,每类中根据首、肩、足部的变化,又可以细分为许多类型。
刀币起源于东方的齐国,后逐渐遍及齐、燕等地。刀币又称刀化,是由手工工具刀削演变而来,由刀首、刀身、刀柄、刀环几部分组成。刀首是划分刀币类型的主要依据,可分为针首刀、尖首刀、截首刀、圆首刀和平首刀。
圜钱形制的由来是古代玉壁或纺织工具纺轮,最早出现在战国时的三晋地区,最早的圜钱是魏国所铸的“共”、“垣”、“共屯赤金”等,圜钱主要流行于三晋两周地区。圜钱是战国时期最为进步的一种金属铸币形态,它体积小、便于携带,铸造工艺简单,因此战国中期以后,各国的铸币都有圜形化的趋势。 三、秦汉钱币
秦代最重要的货币当属“半两”钱,史载“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初行钱”,一般认为这就是秦国初铸半两钱的年代。秦始皇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刀、布等旧钱,将“半两”定为法定货币。半两钱的出现将先秦时期各种原始形态的货币统一在方孔圆钱之下,中国货币的形态从此固定下来,以后一直沿用到清末,通行了两千多年,影响极其深远。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结束了那些形形色色的战国货币的流行。规定除黄金和铜外,其它财物如珠、玉、贝、银等都不能作货币。秦时制造半两钱。这时铸币由各地方政府进行,所以现在所见半两钱枚枚不同。秦半两采用方孔圆钱的形式。之后中国的货币形态就固定下来
了,两千多年都是方孔圆钱。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因此方孔圆钱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西汉的铜钱仍然是用其重量来命名的,不过这种名称已渐渐的开始和其重量分开了,如秦半两原重半两,重量和名称相符,汉时有所改变。这时的铜钱仍是由地方铸造,重量与名称往往不符。五铢钱是历史上用得最长久的钱币,因而铸造量大,钱币数量众多,同其他稀有币相比就很不值钱了。除形制特殊的钱币外,几元钱即可买到一枚,而使用了几年就停止流通的三铢钱就是达数百元一枚的。故有人将五铢改为三铢的。
东汉所铸的钱,都是五铢钱。灵帝这时曾铸有一种四出五铢钱,就是五铢钱的背面,有四道斜纹,由穿孔的四角直达边缘。当时就有人说铸成此钱政权必四道而去,后来果然黄巾起义,推翻刘汉统治。
东汉初年使用王莽货泉,到光武帝建武十六年 (公元40年)才复行五铢钱。在此之前,淮阳王刘曾铸过五铢,史称更始五铢。公孙述则在四川铸过铁五株钱。东汉后期币制混乱,出现剪边五铢。俗称“女钱”。中平三年( 公元186年) 又铸四出五铢。 汉政权最后一次铸钱则是董卓初平元年(公元190年), 熔毁五铢及长安铜人、铜马铸的小钱。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动乱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处在分裂、混乱和战争之中,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出现重物轻币的现象,金属铸币的流通范围明显减少,货币功能萎缩,钱币的标准不一,形制各异,减重普遍。
魏、蜀、吴三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形势。曹魏地处中原,人众物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币制亦较稳定。初期以谷帛为币,后仅用了七个月五铢钱即废止,继而又恢复流通五铢钱,形同汉制,钱体较汉五铢稍小,显着的特点是外郭压五又压铢。
两晋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自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贾后乱政开始,爆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使西晋百业凋敝,未铸新钱,在流通中主要沿用汉、魏五铢钱和各种古钱。东晋偏安东南一隅,制钱继承了西晋的指导意识,不铸新钱,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旧钱。轻重杂行,既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的大钱,俗称“比轮”;也有轻薄小巧的“沈阳钱”。这些钱相互交替或同时流通成为货币。每个钱币的单位定名为“文”,一千文为一“贯”。
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大动荡时代,也是中国货币史上大衰退、大混乱时代,宋、齐、梁、陈各自都曾铸钱,造成货币缺乏统一性和连续性,导致货币减重极盛,私铸劣钱盈市。这个时期还超凡脱俗地出现了不以重量命名的国号钱和年号钱。 五、隋唐钱币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铸行了一种新钱“开元通宝”。钱文为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书法凝重端庄、结体严谨。“开元通宝”钱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中国货币史上最早的宝文钱,此后钱币不再以重量为名称,开始以纪年为主。开元钱当初规定每十文为一两,每文的重量为钱,由此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重量单位“钱”。使“两”以下的重量单位的十进制原则得以确立,促进了中国古代衡法的演进。开元钱的形制虽然比较统一,但因铸年长久,所以版式极多。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梁朝,从此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纵观这一时期的货币,可谓铅铁钱多、大钱多、劣币多。五代的钱币与十国的钱币相比,铸量、和种类要少的多。主要有后梁太祖朱温所铸的“开平通宝”大钱、后唐明宗李嗣源仿开元钱形制所铸的“天成元宝”、后晋“天福元宝”、后汉“汉元通宝”、后周“周元通宝”。除周元钱外制作都不很精整。 六、宋代钱币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铸币业极为发达的时期,不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是继新莽之后的又一高峰。从北宋开始年号钱才真正盛行,几乎每改年号就铸新钱;对子钱起源于南唐,但发展起来却是在宋朝,自宋仁宗天圣年后,差不多每个年号都有对钱,此外宋钱铸工精良,书法优美,艺术价值很高,钱文真、草、隶、篆各体兼备,且多出自帝王、名家之手。
两宋的钱币是中国钱币史上最复杂的。它不仅是币材多样,而且流通受地方限制,钱币面额又多,钱名称也多。宋代最流行年号钱,两宋的铁钱是长期的币制,四川一带就是专用铁钱的。北宋九个皇帝就改了三十五次年号,铸了二十七种年号钱和三种非年号钱(宋元、圣宋、皇宋);南宋七帝,改二十次年号,铸了十八种年号钱和三种非年号钱(大宋、宋圣、皇宋)。
宋太祖在建隆元年铸宋元通宝。这是赵宋第一种钱,这不是年号钱。宋太祖在位没有铸过年号钱。乾德钱是十国钱,不是宋太祖乾德年间所铸。太宗铸太平通宝。这是宋朝第一种年号钱,背面有星月,牌别比宋元钱少。淳化五年铸淳化元宝。宋元钱和太平钱都用的是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