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8 3:45: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百年衣裳》
袁教授:服装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从服装上可见社会、文化的发展。政治肯定是大历史背景的基础,从清、民国到新中国以后,这种大时代背景当中文化的变化是必然的。所以我在写书的时候没有刻意地突出哪部分讲政治,哪部分讲文化。我不想像教科书那样呈现服装史,而是用生动的故事带动读者,文化是从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 比如说旗袍,从长到短,从宽松到合体、有曲线,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变化。旗袍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就是上海,所谓海派文化,上海的变化深刻地反映着当时中国繁荣之地的人们观念的变化,文化的追求。所有文化的意味都融了在书的故事中。
中国近代最好的服装是中山装和旗袍 记:《百年衣裳》读下来,给人们印象很深的是两款服装,一个是中山装,另一个是旗袍,你与胡教授用很大篇幅和笔墨对这两种服装做了描述,是这样吗? 袁教授:我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近百余年来最好的服装就是中山装和旗袍。这两种服装最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物种因为杂交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服装发展如此,文化的发展也如此。 在研究中,我发现现在人对于中山装和旗袍的历史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认识很笼统,所以对《百年衣裳》以十年为一章的
每章中,对每十年的中山装和旗袍的式样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记:你如何看待中山装的发展? 袁教授:书中用了很大篇幅来写中山装。我认为它是中国近代最好的男装。中山装在款式上有西式的成分,受到日本的影响,但它符合东方人的着装习惯,中国人不习惯把衣服敞开。 孙中山在民国时期开创了中山装,经过继承和发展,到了新中国时期毛泽东所穿的中山装基本上代表了中国的礼服。中山装是中华民族很可贵的服装款式,我认为作为中国的礼服是有可行性的。现在有许多不正常的现象,比如举办一个中国文化的派对,参加的外国人都穿中山装,反而是中国人穿西装。 记:在书中你对中山装的流行过程花了不少笔墨,为什么? 袁教授:我曾在《装饰》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山服初考》。民国离我们不是很遥远,但现在很多人以为在辛亥革命以后人们就开始穿中山装了,但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中山装的出现在上世纪20年代,最初只有孙中山先生穿,后是国民党搞党务的人员穿,民间人士穿的是学生装。之后中山装才慢慢流行。 记:你如何看待旗袍? 袁教授:我认为旗袍很好地体现了东方女性的线条与妩媚。最初的旗袍到后来的旗袍形式差异很大,这是新旧社会矛盾斗争的反映。像上世纪20年代初期的旗袍与旗人的服装类似,但到了20年代晚期袖子改变了,30年代初期旗袍变化很大,下摆垂到脚面,这样旗袍开衩成为必然,后来开衩越来越高。我在书
中引用了矛盾的小说《子夜》中的情节来反映当时的状况。旗袍虽然是中式裁剪,但很讲究,从领子的弧度到开襟的服帖程度都是重点。旗袍是没有省道的,用的是归拔技术。解放后旗袍逐渐被打入了冷宫,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又出现。 我带研究生对于旗袍称谓的产出专门做过研究。张爱玲在她的《更衣记》一文中这样写:1921年女人穿上了长袍。在民国推行的服制中,女性穿着的称谓里没有旗袍。当初女人也不穿满族人的长袍,就是想与男人一样平等。只是这种长袍的形式与旗人长袍的形式十分相近,久而久之媒体就把这种服装称为旗袍了。
最具成效的服装改革产生在民国时期
记:《百年衣裳》体现了对民国时期的服装研究,是这样吗? 袁教授:国内出版的服装史的书籍中,一般研究只到民国时期,民国部分也写得比较粗略和简单。所以我们希望把民国时期的服装做比较详细的梳理。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做过一个研究民国服制的课题。那时我接触到了1912年颁布的《服制》。通过做研究,我真正认识到民国时期服装的改革实际上非常富有成效。民国政府用法律的形式确定服装。我查了那时期的报纸和法律条文觉得很有意思,那时社会上对把西方燕尾服拿过来没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