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重点word打印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0 3:53: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温病学复习重点

06临床1班

一、 名词解释

1、 新感温病:即感邪即发,起病即见肺卫表证,病发于表的温病。

2、 伏气温病:即感邪之后,不即时发病,逾时而发,起病即见里热证,病发于里的温病。

3、 透热转气:治法名,语出叶天士《温热论》,即在清营养阴方中佐以透热转气之品,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

4、 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自觉发热不甚,热势不显扬于外。为湿热郁蒸气分之象。

5、 金囚木旺:金囚,指肺被热邪所灼;木旺,指肝风内动;今肺为热灼而不能克制肝木,则肝木反旺,反侮所不胜,即所谓金囚木旺。 6、 分消走泄:指湿温或温病兼挟痰湿郁于三焦之治法。即通调三焦气机,从上、中、下三部泄化湿浊之邪。

7、 两阳相劫:病机名。词出《温热论》,风与热俱属阳邪,两阳相合,风火交炽,耗津劫液,津伤则邪火逾炽,头面清窍为之干燥。

8、 卫分证:指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功能失调而出现的证侯类型。 9、 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10、昏谵:即神昏谵语。指神志昏迷,胡言乱语,意识障碍。

11、疠气:即乖戾之气。为瘟疫的致病主因,其来势凶猛。致病急骤,传染性极

强,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六淫温邪的暴疠之气。

12、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

汗淋漓的表现。

13、温毒:有两种含义:其一作为病因概念指“热毒”、“毒火”等;其二,作为

病名的概念,指一类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至溃烂等特征的“温毒病”。 14、逆传心包:病机名,指温邪由肺卫直接内陷心包。

15、暑痉:疾病名。又名暑风、暑病,暑热亢盛引动肝风而见痉厥的病证。 16、浊邪害清:病机名。语出叶天士《温热论》。湿为重浊之邪,于热相合,湿

热蕴蒸,蒙蔽于上,则清阳之气被其阻遏,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

17、瘟疫:疾病名。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疾病。

18、温邪:指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其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

热、温毒、疠气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

19、暑厥:疾病名。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

昏肢厥等。

二、简答

1、卫气营血的概念及辩证要点? 卫 气 营 血 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营气所化生 身灼热,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舌质深绛 是脏腑机能活动的表为水谷之悍气,行营气,为水谷之概念 现,又是维持人体机能于脉外 精气,行于脉中 活动的物质基础 身热夜甚,心辩证要发热,微恶风寒,壮热,不恶寒,口渴,烦,谵语,舌红点 口微渴 苔黄 绛 1 / 5

2、温热类和湿热类温病的初起证侯,发病季节,治则,治禁。(太多了自己看) 证型 温热类 温病 湿热类 温病 3、比较题: 银翘散 桑菊饮

风温初起,邪在肺卫,均属辛凉均;含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甘草

初起证侯 发病季节 治则 治禁 1禁用辛温发散 ○2忌淡渗利尿 ○清热救阴 3慎用苦寒 ○4慎用滋腻 ○ 加用银花、竹叶、豆豉、荆芥、牛蒡等――

泄卫力强,重在清疏卫表以退热,――-以表热重为主

加用桑叶、菊花、杏仁――宣肺力强,重在清宣肺气以止咳―以表热较轻,咳嗽较甚为宜

有藿香、豆豉――泄卫透表湿力强――蔻仁、厚朴、半夏用量较轻――化里湿之力稍逊――重在宣化表湿

无藿香、豆豉,重用杏仁、蔻仁,厚朴、半夏――宣气化里湿力强,加滑石、竹叶――泄热利湿――主用于里湿蕴热

藿朴夏苓汤 三 仁 汤 均用于湿温病初起,湿遏卫气之证

4、夏暑发自阳明——暑热乃火热之气,燔炎酷烈;伤人极速,侵袭人体多径入阳明,一病即见壮热、烦渴、汗多、面赤、脉洪大等阳明气分热盛的证候,即所谓“夏暑发自阳明”

5、如何理解“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1“上燥治气”针对秋燥病初起,燥热郁闭肺气,燥伤肺之津液的病变提○

出的治疗方法;燥热伤肺,肺气抑郁,肺失宣降,治宜清热宣肺,甘寒滋润,调养肺之气阴。

2“中燥增液”针对郁滞在肺之燥热化火,移热于胃肠,导致胃肠津液耗○

损的病变提出的治疗方法;燥热盛于中焦,灼伤胃、肠阴液,治宜在清泄里热的同时,用甘凉濡润之品滋养胃肠的阴液,胃肠阴液充足了,肺之燥热亦易清除;因为肺胃经脉相连,肺与大肠相表里,三者之气阴相互为用。

3“下燥治血”针对病之后期,少数正虚邪盛的病例,燥热化火传入下焦,○

耗伤肝肾阴液的病变提出的治疗方法;燥伤真阴,水亏火旺,水不涵木,机体失养,治宜滋养肝肾、填补真阴而奉养精血,阴血充足燥热亦易清除;因为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从补阴血能达到补肝肾阴液的目的,此时当重用血肉有情之品。

6、暑病益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暑温的治疗原则是清暑泻热,顾护津气

初起暑入阳明气分,治宜辛寒清气,涤暑泄热;暑伤津气,治宜清热涤暑,益气生津;津气欲脱者治宜益气敛津,扶正固脱;正如张凤逵所说“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2 / 5

7、热在胸膈三证的比较: 证型 热郁胸膈证 病机 症状 邪热较轻,以胸膈气郁为主--证见心烦懊憹, 卧起不安(热象不显)--治宜清宣郁热--微辛法 邪热较重,化火内灼胸膈证膈热如焚,壮热烦躁,口渴(热象明显)-治宜凉膈泄热--苦寒泄热法 方剂 栀子豉汤 热灼胸膈证 痰热结胸证 8、温病的特点

上 焦 气 分 热 在 胸 膈 凉膈散 痰热互结胸膈--证见壮热恶热,胸膈痞塞,按之痛,得水则呕--治宜清热化痰开结--苦辛通降法 小陷胸加枳实汤 1病因特点:外感温邪 ○

2发病特点: ○

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急骤性。

3病机特点: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到虚。 ○

9、温邪的致病特点 1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

a. 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b. 易化燥伤阴。 c. 变化迅速。

2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

a. 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b. 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c. 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d. 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3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

a. 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b. 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c. 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4温燥病邪的致病特点: ○a. 病变以肺为主 b. 易致津液干燥 c. 易从火化

10、王氏连朴饮 、甘露消毒丹

5温邪的致病特点: ○a. 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b. 里热内迫特性显著 c. 易耗伤阴液

6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 ○

a. 攻窜流走 b. 蕴结壅滞

7疠气的致病特点: ○

a. 致病力强 b. 传染性强

c. 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d. 有特异的病变部位

王氏连朴饮证的证候,理,法,方:

证:身热,心烦,口渴欲冷饮而不多饮,脘腹痞滿或腹痛,口苦,呕恶,便溏灼肛,甚则吐利并作(色黄而秽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或黄多白少而腻,脉滑数

3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