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理论教学内容探索①-最新教育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21:50: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环境科学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理论教学内容探索①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范围很广,不同的学科根据自己的学科体系在选择课程的内容时侧重点不同。气象学专业有研究大气物理性质及其变化原理的“大气物理学”,有着重讨论天气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并据以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天气学”等,而其中与地理和环境科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气候学[1]。气候学要求对气候系统进行定量观测和综合分析,对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动态过程进行理论研究。现代气候学从概念上已经不再是气象学或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的经典气候学,而是大气科学、海洋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地理学、地质学、冰川学、天文学、生物学以至于有关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共同研究的交叉科学[2]。在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气候气象学是以气象学为基础,气候学为重点的专业基础课。

1 环境科学专业《气候气象学》课程体系完善的意义 从上个世纪以来,人类正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更是多方面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均发生在大气系统中,影响大气的运动形式,大气运动的年际变化,异常气候与天气的出现频率,造成呼吸系统疾病和皮肤性疾病等。因此大气系统已经不是单纯的作为地球表层的自然

组成圈层,而是在受到人类影响的情况下在组成、微循环和大循环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并且时时与人类活动及地球的其他圈层相互作用的圈层。

《气象学与气候学》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在课程内容上要承担起后续专业课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桥梁的作用,因此不能完全模仿地理科学专业的“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大气动力学、天气学和气候学等系列内容,而应突出地表系统中以大气圈为主体的气候系统,包括各个子系统的构成、特征、它的运动以及相互作用等,分析系统中各子系统,诸如大气、海洋、陆地及生物等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机制,污染物进入大气中的扩散模式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又要承担起以后专业课中容易忽略的全球气候变化的起因、发展与全球进行的主要研究和行动的任务。 2 《气候气象学》的教材选择

环境科学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其综合了地球上各大圈层内物质的迁移转化及其生物学效应,以及为人类更好的生存的对其进行的相应的管理与决策。不同的院校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的设置也有一定的差异。《气候气象学》做为一门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目前开设该门课程的为数不多,国内开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院校中部分院校开设了气候气象学相关的基础课程,如北京大学的环境科学专业、绵阳师范学院的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华东师范大学的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地理系和三峡大学的水利与环境学院等均开设了《气象学与

气候学》,中山大学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气科学系开设了气象学专业。《气候气象学》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在高等院校的地理科学专业都有开设,并且相应的教学改革也都是根据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发展需要进行的。目前还没有为环境科学专业编著的教材,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还是借用师范院校地理学专业的教材,并且这类教材也比较少,且大多以气象学与天气学的理论为主要内容。

3 环境科学专业《气候气象学》理论教学内容改革 3.1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

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以周淑贞主编的《气象学与气候学》[3](1997,第三版)为主,结合姜世中主编的《气象学与气候学》[4](2010年)主要介绍大气热学属性、大气的力学属性、天气系统的结构、气候系统、气候形成与划分、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3.2 环境科学专业“气候气象学”课程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内容的补充

气候的形成是由气候系统的五个子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单单是由大气圈一个子系统的运动、循环形成的,因此气候系统概念的提出能够使我们能够从全球范围内来观察和研究气候的形成及气候变率。从工业革命以后,大气圈、水圈、冰雪圈、生物圈、土壤圈的组成成分、存在范围、各种特性都受到了人类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些发生了改变的圈层相互作用,使得大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