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5 18:43:4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法于阴阳:以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作为法则来调节人体的阴阳。 2.和于术数:之运用各种修身养性的方法来调和人体的精气神形 3.不妄作劳:不要过度劳作
4.形与神俱:形神合一。身形与神气健全,协调并存。 5.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以及乘体虚而侵犯人体的外邪 6.恬淡虚无:思想清静安闲,心无杂念
德全不危:指懂得重德养生就能够保持真气内固而不受到病邪和早衰的危害 7.通神明:使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相统一
8.欲如运枢:指项背及肢节因寒邪外来而不能转动自如
9.烦则喘喝:指暑热内盛气机壅滞所致的烦躁。气喘息息喝喝有声 10.体若燔炭:形容身体热得像燃烧的炭火一样 11..汗出而散:出汗则可使邪热随汗祛除 17.四维相代:四时邪气更替伤人
18.煎厥:过劳而阳气鸱张煎熬阴精阴虚阳亢又逢盛夏之阳热则两相和以致阴气竭绝亢阳无制而昏厥的病证
19.薄厥:指因大怒气血上逆,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导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病证 大偻:形态佝偻难以直立的症状 陷脉为瘘:邪气内陷经脉肉腠酿生的疮疡溃破日久不愈形成漏下脓水的瘘道
20.并乃狂:阳邪入于阳分,阳热亢盛而致神志狂乱 21.飧泄:指大便清稀夹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22.嫃胀:胸膈胀满
23.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人体吸入的自然之气与水谷化生的精气升散上行奉养头面官窍饮食化生的糟粕沉降下行经下窍二阴排出体外
24.清阳发奏理浊阴走五脏:指清阳之气发散与奏理精血津液归藏于五脏 25.清阳实四肢浊音归六腑:指水谷精气充养四肢饮食代谢之糟粕传入六腑 26.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指肾经充足体力强劲精巧多能
27.藏象:藏是藏于人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包括五脏六腑象是内脏功能活动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藏象两者的关系是藏决定象。藏在内但在体表有其特定相应的象。
28.阳道实,阴道虚:六腑属阳,阳病的规律是多外感多实证;五脏属阴,阴病的规律是多内伤多虚证,道,规律。
29.阴阳交:指阳热之邪入于阴分交接不解,阴精被夺,阴不制阳而阳邪亢胜的一种危重病候
30.行痹:风邪偏胜引发的以肢体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症 31.痛痹:寒邪偏盛引发的以肢体剧烈疼痛为特点的痹症
32.著痹:湿邪偏盛引发的以肢体沉重疼痛固定不移或麻木不仁为特点的痹症
33.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清浊指气的性能。水谷精微中之清气清纯柔和其性柔顺故为营水谷精微中之悍气剽悍滑利其性刚悍故为卫
34.太阴主内太阳主外:手太阴主营气循行足太阳主卫气循行营气循行始于手太阴而复会于手太阴卫气循行始于足太阳而复会于足太阳
1.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原则:顺应外界四时气候的阴阳变化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 方法:①法于阴阳顺应四时调养身心②和于术数锻炼身体保精养神③食饮有节五味和调滋养气血④起居有常按时作息睡眠充足怡养神气⑤不妄作劳劳逸结合保养形气 2.肾精与五脏六腑之精相互为用。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肾精与五脏六腑之精优先后天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肾主藏的先天之精是人体生殖功能及形体盛衰
变化的根本因素是五脏六腑功能活动之本,但肾之先天之精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五脏六腑后天功能活动生化之精予以培育方能源泉不断肾精与五脏六腑之精相互依赖相互为用。补后天以实先天补先天以养后天治疗原则来源于此。 3.人体阳气的作用:①气化温阳作用人之阳气温养脏腑经脉,化生和温运精气血津液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②卫外御邪功能央企具有固护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阳气病理的七个方面:阳亢阴竭导致煎厥 阳气上逆导致薄厥 阳气偏阻导致偏枯 阳气阻遏导致痤痱查皮 阳热蓄积导致疔疮 阳虚邪恋诸病丛生 人体阳气蓄积所致病证 4.治病必求于本:诊治疾病必须要推求阴阳的盛衰。①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②在病因上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阴阳之别③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④从病机上,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⑤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要疾病发生的本质就是人体阴阳是去了相对协调的关系因此在治疗上必须从阴阳入手
5.外感邪气的致病特点。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盛则濡泻
6.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双方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体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阴精不断化气以充实体表的阳气成为阳气的物质基础而体表的阳气有固密阴精的作用使阴精内守而不妄泄。是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高度概括 7.外感邪气的发病特点。发病迅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8.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以阴阳作为临床诊治疾病的纲领因此在诊察疾病时通过察色按脉问所苦视喘息听音声等,以阴阳为纲诊断疾病既可把我病情又抓住疾病的本质。 9.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揭示了魄门与五脏之间的密切关系。魄门的启闭要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调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方能不失其常度。魄门功能正常又能协调内脏的升降之机
10.脏腑藏泻理论的运用:脏腑藏泻理论为临床辨治脏腑疾病提供了依据脏病多精气不足的虚证腑病多传导迟滞的实证。脏病多用补发腑病多用泻法。
11.水肿的治则治法。总治则: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 具体治法:①开鬼门洁净府即发汗利小便以祛除水邪②缪刺其处即用针刺之法使经络疏通以祛除水邪③微动四极即轻微活动四肢以疏调气血振奋阳气④温衣即添衣保暖以保护阳气有利于消散水饮之邪体现了扶正祛邪的思想
12.诊法常以平旦。平旦阳气由阴从阳,人刚醒寤尚未劳作阴气未动阳气未散人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未受到疾病以外因素的干扰此时诊脉能真实地反映脏腑经络气血盛衰状态。诊病时应排除非疾病因素对病人的影响以获取准确的病情资料有利于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
13.脉以胃气为本。脉气源于胃气脉气依赖于胃气的供养胃气充足则脏腑气血旺盛在脉象上则反映出有胃气的脉象反之胃气衰败则脏腑气血虚衰甚至竭绝脉象则 显见藏真之气独现的真脏脉。
14.五实证五虚证的转机。若身汗得后利则提示表实已解里实已除故病可好转。五虚证预后转机之关键在于脾胃功能复原化源充足外在表现即浆粥入胃泄注止实证治疗当以发汗攻下为主以驱邪外出虚证的治疗当以补益五脏精气为主尤其要重视健脾益胃培补后天。
15.阳道实,阴道虚。是阴阳学说的一个重要观点,以自然界而言,凡事物居于阳者具有刚悍充实向外的特点凡事物居于阴者具有柔弱不足内向的特点。外感邪气伤阳分传于阳腑故阳经阳腑之病多热多实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先伤阴分,病发于内,脏气受损,故阴经脏之病,多寒多虚。以脾胃言之,脾为阴藏,其病多虚;胃腑为阳其病多实。阳明胃经之病津液易伤病多从燥化热化故以实证为多见
16.不同性质邪气损伤人体不同部位。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风为阳邪其性轻扬风邪伤害人体,往往上部先受到侵袭
17.脾病而四肢不用。由于脾胃经脉表里关系密切故脾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指脾的运化功能失常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不能将通过胃腐熟消化而产生的水谷精气传输至四肢。以致四肢失于充养日久痿而不用
18.外感热病的预后取决于正邪盛衰。外感热病的预后取决于人体正邪盛衰,若寒束体表,正气强邪气盛,邪正交争,热甚而正未衰,预后良好故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表里两经同病病邪内传伤及脏腑气血邪盛正衰则预后较差
1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发病学说。从整体观触发,揭示了咳虽为肺的病变但其他脏腑功能失常,也可影响到肺而发生咳嗽。因为肺主气,受百脉朝会,故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均可影响到肺,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嗽。如脾虚生痰肝火上冲。咳不离乎肺然不止于肺。
20.咳的病因病机。①外有风寒所伤:因肺与皮毛相合故风寒之邪袭表从其合而内伤于肺使肺失宣降而致咳②内有寒饮停聚: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寒凉饮食入胃导致中焦寒寒气循手太阴肺经上入于肺中,导致肺寒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外内寒邪并聚于肺,则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生咳嗽
21.皆聚于胃关于肺的理论观点。原文指出咳虽与五脏六腑相关但与肺胃关系最为密切。外邪伤人或从皮毛而入内舍其合或从口鼻直接伤肺致使肺失宣降而咳。若久咳不已,影响三焦气机,水液内聚,积多成痰称饮而聚于胃,上逆犯肺则咳多涕唾面浮肿而气逆
22.营卫之气与痹症的关系。营卫之气由水谷所化营气精专而柔顺能入脉中循脉上下灌注五脏六腑濡养全身卫气剽悍滑利不能入于脉中行于皮肤分肉之间温煦肓膜布散于胸膜故营卫失常则奏理皮肤疏松静脉涩滞脏腑组织失于濡养温煦若此时感受风寒湿邪侵袭则发尾痹症。痹症的发生既有风寒湿邪侵袭也有营卫气血失调。 23.“病机十九条”的基本内容
五脏病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由风邪引起的肢体震颤、头晕目眩之证,都与肝脏有关。因肝为风木,主疏泄、藏血,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风病发生。风有虚实之分:虚则肝阴亏虚,头目失养而致头晕目眩,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手足颤动;实则肝郁化火,神魂失藏而致头痛目赤,热极生风,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抽搐。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凡由寒邪引起的形体拘急、关节屈伸不利之证,都与肾脏有关。因肾为水火之宅,寓藏元阴元阳,一旦阴阳失调,多会导致寒病发生。寒有内外之分:外则侵袭人体,营卫凝滞而致形体拘挛;内则命门火衰,筋骨失养而致关节屈伸不利。 “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凡由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喘逆、胸部痞闷之证,都与肺脏有关。因肺主一身之气,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气病的发生。气有虚实之分:虚则肺失清肃,宣散无力而致咳嗽喘逆;实则寒邪袭肺,郁久化热而致胸部痞闷。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凡由湿邪引起的水湿停滞、浮肿胀满之证,都与脾脏有关。因脾主运化,一旦水湿停留,就会导致湿病的发生。湿有内外之分:外则寒邪困脾,水湿四溢而致肌肤浮肿;内则脾阳不足,痰饮聚腹而致中焦胀满。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凡由热邪引起的皮肤疮疡、红肿发痒之证,都与心脏有关。因心主火,火亢则血热,热邪与血相搏而致皮肤疮疡。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实热则局部痛重且胀,虚热则局部痒而不痛。
上下病机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凡出现肢体枯痿、气喘发呕之证,都与上焦有关。痿分皮、肉、脉、筋、骨五种,分属五脏。此处当指肺热叶焦而致的肺痿,以及阳明脉虚血少、宗筋失养而致的肢体枯痿。喘有虚实之分:虚有肾阳虚衰,肾不纳气,实由邪壅于肺,失于宣肃,皆可致咳喘上气;呕由寒滞中焦,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或咳呕并作。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凡出现四肢厥冷、二便失常之证,都与下焦有关。厥指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轻则四肢发凉,重则昏不知人,有寒、热、煎、薄、大厥之别;固指小便不通或大便秘结;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