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3:49: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章匠心独具——中国古建筑特征
中国古建筑因其具有鲜明的特征而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建筑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建筑为人们提供劳动、工作、生活、娱乐等的活动空间,这是它的物质功能;同时建筑又是一种构筑物、实体。因此产生了形象好看与否的问题,所以建筑与绘画雕塑一样同属造型艺术的一个种类,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建筑不能表现出人物形象和具体的场景。中国古代建筑如果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所用材料不同,中国古代用木材,而西方古代用石材建造房屋,因而使建筑有了不同的外部形象。例如同为陵墓,古埃及完全用石料筑造的金字塔和中国皇陵用木料建造的陵寝建筑具有完全不同的形象。二是表现在对建筑形象的追求上,西方古代讲求建筑个体形象之高大、宏伟;而中国则讲求建筑群体形象之恢宏。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既有技术的原因,也有文化上的原因。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它的优点在于木材在采集、运输、加工、建造上都比石材方便、省工、省时。同时由于木结构采用的是榫卯接口即属韧性连接,它能够承受突然性的冲击,所以木结构的防地震性能好,而石结构属钢性连接,遇地震很多易毁坏。但木结构也有缺点即怕火、怕潮湿、怕小虫的侵蚀,历史上多少古建筑被火烧毁,所以中国早期建筑保留至今的很少,不如石结构建筑那样坚固耐久。中国古代工匠选择了木结构,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出木结构的完整体系,并且对房屋从屋顶、梁架到门窗、台基都进行了美的加工,可以说将木材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
1. 建筑艺术的特征
建筑艺术与绘画、雕塑在造型上不同,画家、雕刻家可以做任意创作出不同的人物与场景,而建筑师不能任意创作出房屋形象,建筑形象首先决定于它的实用功能、所用材料和结构方式。
2. 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建筑比较
中国与西方古代建筑在用木材与石材不同选择上也有文化上的原因。在西方神权大于皇权,对神庙、教堂要求宏伟、永久,代代相传;在中国皇权大于神权,皇权朝代更替,毁旧立新,对建筑不求永久。
3. 中国独特的木结构建筑
中国古代工匠将木材的应用发挥到极致,他们对房屋的木构件梁枋、檩、天花、藻井,对门、窗、格扇几乎所有的木材构件都进行了美的加工,使它们具有了结构和装饰两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巍巍殿堂——中国古代宫殿
宫殿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它既有物质功能,即为皇帝提供理政、学习、宗教、生活、娱乐等活动的场所,所以功能多、规模大;同时又具有精神上的功能,即要表现出皇权集中,一统天下的气势,要求宏伟、恢雄。帝王掌握着全国的人力与财力,所以会应用最好的材料,采取最精良的技艺,调集最优秀的工匠来建造宫殿,从而使宫殿成为一个时代在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都是最高水平的代表。从秦、汉、唐、宋几个主要朝代看,都在长安、汴梁等老城兴建了规模很大的宫殿建筑群,这些宫殿都有前朝、后宫及后苑几个部分,前者为皇帝理政处,后者为皇帝及其皇族生活游乐之所。可惜这些宫殿都已经毁坏无存,今人只能从文献记录和考古发掘的遗址去相像当年的辉煌了。现存的最完整的宫殿建筑是北京的紫禁城,它是明、清两代皇朝的宫城,自公元1403年至1420年经13年建成,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大小建筑数百座,组合成大大小小的四合院。紫禁城继承历代宫城的传统,分为前朝与后宫两大部分,将主要殿堂置于南北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左右对称布置,规模严整,井然有序。前朝有三大殿,其中太和殿为帝王上大朝之地,凡帝王登基、完婚、重大节日接见文武百官均在这里举行盛大礼仪。根据中国礼制,太和殿在紫禁城各座殿堂中面积最大,面阔开间最多达11开间,屋顶最高,位居紫禁城中心位置,可称宫城中第一大殿。后宫除中轴线上的皇帝、皇后共居的主要殿堂之外,两侧有东六宫供皇妃居住,西六宫供皇后、太后居住,还有皇太子居住的东、西五所。紫禁城应用庭院广场之大小,个体殿堂建筑之造型和各种建筑上的装饰表现出封建王朝的恢宏气势,使它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1. 宫殿功能
宫殿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在中国古代几乎每个王朝都要建造新的宫殿,并以此来表现新王朝在政治上的统一的气势。
2. 历代宫殿
中国历代王朝的宫殿建筑群都按中轴对称布局,将众多殿堂规整地组合在一起,四周筑围墙,成为方整的宫城,位居于都城的中心地。
3. 明、清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以其庞大的规模和严整的布局而成为我国仅存的、也是世界现存的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它集中记载和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与技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章肃穆陵寝——中国古代陵墓
中国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依存,只是生活在另一个被称为阴间的世界里。在阴间同样需要衣、食、住、行,所以在死人下葬时要烧一些纸糊的房屋、用具和纸钱,或者放一些陶土制作的小房屋和生活用具在墓室中供死者使用,这样就形成了中国的墓葬制。历代皇帝由于集中掌握国家权利,都十分注意自己死后的墓葬,将墓室都修建得十分讲究,这就是帝王的陵墓。秦始皇陵动员民工70万,修建了39年,据文献记载,在陵墓的地宫内:\宫观百官,奇器珍怪,从满藏之\。\以水银为百川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说明地宫中满藏珍宝,建有宫室,天花上有天文形象,地面上刻出江河大海,里面充以水银替代水流。地宫尚未发掘,实况未可知,但在校区的地下出现了多处兵马俑坑,埋藏有数千兵马俑,规模巨大,说明始皇陵的确达到空前的宏伟程度。唐朝皇陵开创了以自然山体作地宫的先例,使皇家陵墓更为恢宏。明朝有13位皇帝集中埋葬在北京昌平天寿山下,形成为一个庞大的皇陵区。清朝继承明朝皇陵制,在都城北京附近,分别建造了东、西二陵,分埋着清朝九位帝王。陵墓的价值表现在建筑上是创造了中国特有的皇家陵墓制度,形成了规范的皇陵形制。同时也创造了地下砖石结构建筑的形制。表现在艺术上是在地面上留下了众多的石象生雕刻作品和地宫内四壁的砖雕、石雕的装饰雕刻,它们都是中国雕刻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代的厚葬制,陵墓的地宫内存藏着大量珍贵的殉葬品,这些铜器、玉器、漆器、瓷器、纺织品等等都具有历史、艺术和科技等方面的文物价值。
1. 陵墓的产生
封建帝王讲求\生不带来,死要带走\,于是地上的仪仗队变成陵墓中的神道石象生;地上的宫殿变成陵墓的祭殿,地上的后宫变成地宫,从而组成为古代皇陵建筑群体。
2. 历代陵墓
历代皇陵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陵墓的规范形制,即由石牌楼、碑亭、神道、陵门、祭殿、方城明楼、地宫组成为陵墓群体。
3. 陵墓价值
陵墓中出土的大量铜器、玉器、漆器、瓷器等文物,它们组成为一幅绚丽的画卷,向人们展示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从而使世人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了感性的认识。
第四章礼制坛庙——中国古代礼制建筑
中国古人在思想信仰上除宗教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自然界天地山川的信仰;二是对祖先的信仰;三是对神明的信仰。有信仰、崇拜就产生了崇拜的礼仪即为祭祀,祭祀需要场所,即产生了坛庙。在以礼治国的中国,礼制规范了人们的各种活动,当然也包括祭祀之礼,所以坛庙建筑也称礼制建筑。由于人类生存有赖于自然条件的优劣,为了求得良好的自然条件,人们很早就产生了对自然界天地山川的崇敬与祭祀。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在都城四郊分别建立了天、地、日、月四坛,其中以天坛最重要。天坛以圜丘、后穹宇、祈年殿三座殿堂同置于南北中轴线上组成祭天神的主要建筑群体,并且广泛地应用形象、色彩、数字的象征手段营造出肃穆祭天的环境。中国对山丘的祭祀起源很早,在群山中选出位处五方的五岳作为祭祀对象,其中又以东岳泰山最重要,泰山祭祀最早,历代帝王亲临祭祀的次数最多。在五岳分别建有规模相当大的山岳庙。在礼制中十分重视对祖先的祭祀。北京太庙为明、清两朝帝王祭祖之所,祭祀大展面阔九开间,坐落于三层石台基上,具有很高的规格。广设于城乡各地的祠堂是广大百姓祭祖先的场所,除祭祖外,有的还兼作办义学、存义粮、修续族谱之处,通过这些活动,促使家族的团结与兴旺。由于天灾人祸促使人们产生了各类神明的信仰,产生了各路神明的庙堂。土地、财神、娘娘、华佗、文昌以及文臣武将,组成了中华天地上庞大的神仙庙堂的系列。
1. 坛庙建筑的产生
人类生存遇到各种天灾人祸,当人们还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时,会产生一种希求天地之神保护的信念,这是产生各类自然、神仙信仰与崇敬的社会基础,也因此而产生了各类坛庙建筑。
2. 天地山川自然神的祭祀
自然界天地山川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人们设坛以祭天地、设庙以祭山川,为了更接近自然,多将此类坛庙设在城市之郊外,故称\郊祭\。
3. 祖先祭祀
各地祠堂为当地家族祭祖之堂,为了显示家族的势力与光彩,多将祠堂建造得十分讲究,从而使祠堂成为当地、尤其是乡村的中心建筑。
4. 神明祭祀
在农村,为了方便百姓祭神的多种需求,一方面常将神庙建在田间、路边、同时还将多路神仙共置于一座庙堂之中,因而使这些神庙形态丰富而多样。
第五章佛图高筑——中国佛塔
佛塔是佛教建筑中的一种类型,它的原型来自印度佛教建筑中的STupa,它是埋葬佛主释迦牟尼舍利子的纪念物,形状如同中国的坟堆。STupa传至中国后与中国本土传统的楼阁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式的佛塔。它的基本形态是以楼阁作为塔身,将STupa扣在楼阁之顶作为塔刹,所以被称为\楼阁式\佛塔,这是中国佛塔最初的形式。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式佛塔是山西应县的佛宫寺塔,该塔高达67米,塔中供有高达11米的佛像,塔居寺庙中心:供佛徒们顶礼膜拜。由于木塔易被火烧毁,于是出现了由砖材、石材、琉璃、金属等制作的楼阁式塔。由楼阁式佛塔发展而出现了密檐式佛塔,它的特征是保持塔的第一层而将以上各楼层降低,从而使各层屋檐密叠在一起,故称为密檐式佛塔。此类佛塔多由砖、石建造,外形多呈四方或八角形,塔中心可空心,也可实心。除常见的楼阁和密檐两种类型的佛塔外,还有金刚宝座塔、喇嘛塔、缅式塔以及单层塔、花塔等等,在中华大地上组成了佛塔的系列。佛塔除了成为佛教的标志性建筑之外还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有的在塔的地宫、塔刹内存藏着佛经、佛像等,它们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在佛塔整体和局部造型上和依附在塔身上的雕刻装饰多具有艺术价值;为了宣扬佛教,多将佛塔置于山头、江河之滨,它们与四周环境组合在一起具有景观上的价值,因此各地还出现了专为装点江山的风景塔,象征风水的风水塔,佛塔的功能被大大延伸了。
1. 中国佛塔的产生
印度纪念佛主的STupa与中国的楼阁相结合而成为中国式的佛塔,它是佛教象征性的建筑,成为中国佛寺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2. 中国佛塔的形制
在中国佛塔中有楼阁式、密檐式、喇嘛式、金刚宝座式、缅式、单层塔、花塔等多种形式,但它们的基本形制是由塔基、塔身和塔顶三部分所组成。
3. 佛塔的价值
佛塔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宗教、佛教宝藏。佛教艺术、城乡景观等等。无数佛塔分布全国各地,组成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线。
4. 佛塔的延伸
佛塔由于造型丰富多样,形象美观突出,因而被延用到造景、风水等领域,从而出现了风景塔、风水塔、纪念塔等新的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