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园林史论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5:10: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论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的重要一派。现代景观设计的前身是园林设计。本文意在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设计的研究分析寻求二者的契合点。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理念与手法并将其应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探索适用于我国现代景观的设计方法及弘扬继承民族文化,为现代景观设计寻找依据,提供借鉴。 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中国古典园林;作用;传承发展;设计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

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园林则是其中较特别的一项。我国造园的历史极古,据其可考者,从黄帝时期就已经开始,早期的园林多为种植果木菜蔬之地,或是圈养禽兽之所,且为帝王所有,其目的以舒畅身心为主。到了思想史的黄金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由于人对自然的关系由敬畏转变为敬爱,诸侯造园亦渐普遍。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建阿房宫,规模之宏大与装饰之华丽,为前所未有。汉朝时期私人造园渐渐兴起,人与自然的关系愈见亲密,私园中模拟自然成为风尚,布置均甚精美。魏晋南北朝时,社会秩序黑暗,当时寺观园也很多,文人为避乱的缘故,渐有山林之想,因此要求清净优雅,远离尘嚣纷扰之地,故建庭院作为自然的象征。隋朝统一乱局,官家的离宫苑囿规模大,尤其是隋炀帝的西苑,更是极尽奢靡华丽。但私家庭院却是在唐朝才渐渐达到高峰,王维与蓝田辋川地设台阁作花园,其所绘之辋川图亦可说是庭院的设计图。唐朝的活泼充满生机的风气传至宋朝。同时,随着山水画的发展,许多文人、画师不仅寓诗于山水画中,更建庭院融诗情画意于园中,因此形成三度空间的自然山水园。元朝因是异族统治,士人多追求精神层次的境界,庭院成为其表现人格,抒发胸怀的场所,因此庭院之中更重情趣,云林堂和狮子林均为很好的代表。明朝继承唐宋之余绪,庭院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因为缺少创新的原动力,故规模不大。因此庭院设计日趋专业化,且技巧也更成熟,北方也渐渐发展园林,但因自然条件的不足,多为凿方池、架高桥,结构简单。清朝造园已相当普遍,达官贵族固然是亭台楼阁、山池花木从容游宴,而即使寻常的家庭也多少在小院中栽植花木,或盆景。江南的造园手法亦因乾隆皇帝巡江南被带回京师,用于宫廷苑囿中。

二、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

1.景观设计的概念

所谓景,是指物质世界内的一切可以观摩的事物,泛指环境,大到山川大地,河流湖泊,小到一林一草,一树一花,都可谓景;所谓观,是指人处于环境之内,对于环境的整体感受。那又同时包含了有形的触觉与无形的知觉。景观设计就是依照特定的思想内涵、审美趋向、社会功能所做的景观规划。 2.现代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1)适用。现代景观设计主要是以使用者的需求为考虑的,各种设施、设备、配置及动线均须符合人性化,并考虑各项影响因素,才能有更适切、合宜的设计,发挥景观最大的效能。

(2)经济。经济指合理的利用费用、空间和时间上合理的利用,达到“省本多利”。 (3)美观。园林的美包括在视觉、嗅觉、听觉、味道上的享受,但多偏重于视觉上的美观。而景观设计应先注重社会性和群众性,及经济实用之后再论及美。 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亿万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工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规划中要借鉴一下前人的思想,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 向自然风景学习。自然界创造的风景,在宏观方面要了解它的地质构造,了解地形和水系的依赖关系,了解它的形态表现。有一定的熟悉以后,再进一步纪录自然风景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如果是准备利用开发的自然风景,还要进一步详细调查,要以土地的自然属性来决定它的用途。如果不加调查就武断的决定,它的利用就会遭到失败。

2. 要远近结合。自然地形在必要时可以容纳人为的设施,其中包括各种人文构景。在时间上要远近结合,为考虑将来的发展应留有余地。比如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如果设计者没有调查清楚地块的性质,将要拍卖出去的地块当作永久地块进行系统的高造价设计,而不是以临时绿化代替,那么无疑造成了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在空间上也要远近结合,因为任何一个人文构景既用来观赏风景,又被远处的游人观赏,这也正是中国园林中所说的“借景”的艺术手法。“得景无拘远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借景借得巧妙,就能形成美丽的画面。

三、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借鉴

1.自然观营造理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自然观理念与现代社会提倡的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相同,其目的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建造生态的、合理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生活环境。景观设计中在满足人审美要求、功能要求等的时候必须考虑其是否符合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和生态合理性。

中国古典园林中“效法自然”“师法自然”逐渐被现代景观设计师所认同,并且使用。这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有很多表现,例如,自然的重现和自然的重构。 自然重现:即为现代的都市大都远离自然,基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这种需求,在现代都市环境中将自然环境的再现作为满足人们这一需求的重要手段。 自然重构:自然重构是指在“师法自然”“效法自然”的同时对自然进行新的阐释,也可以说现代景观设计要做到中国古典园林的“高于自然”。

自然的重现和重构同时作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就是对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高于自然”的现代诠释和继承,这使得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与中国古典园林以及西方现代景观设计之间找到了“交流通话”的渠道。因此,“师法自然”对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经过研究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并非南辕北辙,是有共同性的。这对于中国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理念、文化内涵和传统审美,西方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创作手法,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三者共同作用与中国现代景观设计才是中国现代景观的创新之路。

2.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是为少数的上层阶级服务,体现的是上层阶级少数人的意志。其意境的营造过程是古代文人墨客几千年长期的创造而发掘的。而当代景观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景观设计是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体会自然的场所。景观环境以如此近的距离影响着大众的生活和人们的情绪。因此,现代景观的意境的营造对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抒发现代人的自然情怀尤为重要。

中国传统的意境营造手法是几千年园林设计工作者总结的优秀成果,运用传统的优秀的造园手法营造现代景观意境,为现代设计服务。

(1)因地制宜。地域的不同造成文化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精神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区别,精神属性和自然属性决定了不同地区景观意境的特性,以实现我国景观设计雷同问题的解决。

(2)植物造景。植物随着四时的变化,时移景异,是创造景观、营造意境的重要要素之一。中国古典园林中对植物的配置和选用有很成功的总结,是值得我们

学习和借鉴的。这些手法在意境的营造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3)欲露先藏。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普遍的营造手法,也是营造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重要手法之一。“欲露先藏”营造手法比较容易实现和掌握,所以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有使

用。“欲露先藏”是实现移步换景效果的前提。

(4)曲径通幽。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藏”是手法并不是目的,“露”才是目的。“藏”是为了“露”时更好的观赏感受而“藏”。谈及“露”就涉及到中国古典园林最大的特点“曲”和“幽”。

“曲径通幽”是被现代景观体现最多的设计手法之一。现代景观设计师为了增加景观的趣味性,增长游览者的观赏时间,在景观设计中也多采用“曲径”的手法。现代人体工程学研究发现,人在行走时基本是不会走直线的。由于人体重心的偏差,人走的都是曲线。所以景观“曲”的设计是与人的潜意识吻合的。如果大量的直线被运用在景观设计中会不符合人的“习惯”,而让人不舒服。

五、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

关于古典园林的研究对现代人而言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古典园林的理念 与理法对现代人的启示;二是古典园林中的不足与糟粕给现代人以警示。 就中国古典园林的警示作用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中国古典园林是在长期封闭的社会状况下,主要在私家领域里沿着山水格 局一脉相承、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而这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距甚远。

(2)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自然环境与景观资源发生了巨大变化,北方城市水资源十分贫乏。因此,山水式园林更适合江南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并不适宜建造大规模的山水园林。

(3)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现代人融入真山真水之中已十分便利,无须再在城市之中尽享山林之乐。而真山真水的气势及其丰富的景观环境却是假山假水难以比拟的,导致以人工山水为主的古典园林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紧紧抱着古典园林形式不放不利于中国园林的发展

(4)中国古典园林表现自然的写意手法与传统建筑的体量与形式十分融洽,但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中则显得格格不入。随着城市与建筑设计的全盘西化,现

代人也趋向于西方园林形式;

(5)中国古典园林中惯用的山石、小品和木结构建筑等造园元素,或因材料难觅,或因功能丧失,或因维护成本较高而更换材料;且精湛的技艺大多失传,导致现代仿古园林作品设计制作水平低下,精工细作荡然无存;

(6)中国古典园林大多营造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中,对周围大环境的影响甚少,未能突破私家园林的局限性。在追求急功近利、希望全盘照搬的现代社会中,也难免遭到摈弃;

虽然古典园林在现代社会的生存面临上述种种不利条件,但它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以及对地域性景观的认识,有助于现代人对本土景观资源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惟有营造出既符合本土地域景观特征,又满足本地居民生活习惯和审美趣味的园林作品,才能使中国现代园林真正走向发展与成熟。 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的园林要开敞性与植物造景与时俱进,永远把人民大众的需求放在首位,有机的结合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科技的优越性,创建更完善的人性化现代园林。中国园林仍然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并应该在现代景观规划中得到新的补充和发展。可以相信,一门新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学将在社会主义现代景观建设的发展中逐渐充实、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

[1]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 郦芷若. 朱建宁. 西方园林. 河南科技出版社, 1999. [3] 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6

[4]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5]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6]针之谷钟吉. 西方造园变迁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