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问题的深度思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2 0:09: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东莞问题的深度思考

作者:帛儒

第一,东莞民间智库的思考:

我之前的网文《东莞,你被谁抛弃》在网络发表后,引起了媒体的重视,也许是措辞尖锐,没有得到政府方面的回应,但对于媒体的热情,特别是南方都市报东莞记者站的记者们的热情,我却有些盛情难却。民间智库原来在东莞一直是有的,我这次如果有机会加入,一定会提一些独立的观点。我觉得就智库的角色和构成而言,有专家提出要保持独立性,我也赞成,但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来看待并发展东莞的民间智库,也就是说东莞的民间智库应当吸收代表东莞各个不同的利益群体的智囊代表,从而构成一个民主协商的氛围,同时不应该把民间智库的身份与专家者构成的政府研究机构对立起来,而是要形成互动甚至是包涵在里面。在这里我先行解放思想,提一个超前的理念:应该把东莞民间智库和专家智库合并为东莞智库,并且形成讨论模式,建立东莞城市论坛,通过新闻媒体向全市人民聆听谏言,真正体现东莞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精神。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通过这种模式研讨出来的建议往往能够均衡各方利益群体的诉求,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宣传,让全市人民能够看到代表自己利益群体的代表在方案研讨过程中的博弈,而政府成为了各个群体利益的分配者,这样能够达到消除民间怨言,保障市民的知情权和作为公民对政府政策的建议权,真正体现政府的信息透明,政策透明以及利益分配的透明。最终实现建立透明政府的愿景,这与中央政府要求建立透明政府的要求也是高度一致的。

对于学者专家的观点,民间的观点更为直接和通俗,更容易让大众接受,这是学者和专家应该学习的地方,专家学者在阐述个人观点的时候应该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词语,从而达到贴近群众。对于有专家对民间观点持不同的观点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应该做到求同存异,因为任何人处在不同的利益群体都不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为自己所处的利益群体进行或直接或隐蔽或伪善的辩护,所以学术权威的观点往往并不真实代表其他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所以有必要建立一个协商与讨论的模式,只要这样的模式才能够得出相对接近利益群体诉求的建言。

第二,东莞产业转型的问题以及软硬环境改造的思考 东莞产业转型的问题很早就提出来了,但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政府能够作为的实在有限,甚至乎有些作为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是一个找准平衡点的问题,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不能过分干预,但也不能撒手不管。对于东莞梁山伯提出的电子产业作为东莞的支柱产业我是认同的,作为民间的观点我认为电子产业就涵盖了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和电子相关的产业,这个概念在专家眼里也许会比较清晰一点,但民间的观点会相对模糊。对于东莞的电子产业的集群模式,对于东莞而言当然是优势,但不应该过分乐观,我之前的文章提到了苏州甚至是苏州工业园,台资企业把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半导体产品放到苏州生产就是例证,而东莞的很多电子厂只是在做技术含量更低的电子装配工序以及一些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配件产品,核心的东西还是在台湾甚至是欧美生产。从这个角度来讲,台湾只是在做欧美的代工,而东莞则更低级的帮台湾做代工,但东莞应有野心,成立研发机构我是赞成的,但大环境不成熟的条件下,只能够先做好准备工作。就产业转型的问题,东莞当然是想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基地,这是离东莞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最近的一个台阶。因为做研发条件还不成熟,而且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些不负责任的报道——某某大型企业把研发基地搬到东莞,言下之意就是这个研发机构就是东莞的了。这是不准确的定义,某某企业把研发机构搬到东莞更多的是出于成本的考量,这不应该成为官方作为宣传的借口。这种研发机构不是真正意义上落地生根的研发机构,我记得经济学家林毅夫有一个观点,他认为做研发成功的很少,而且有风险,巨额的投出不一定有回报,我认为这种研发是相对于尖端科技而言,而且本身发达国家也具有相当强的抗风险能力。

话题还是回到产业转型上来,东莞应该树立最接近自己的榜样或者是敌人。我认为最接近的就是苏州,东莞的产业若是升级,最值得学习的就是苏州模式,其实松山湖产业园就是想建立成苏州工业园的模式,但别人苏州工业园是围起来的,闲杂人等不得入内,保证了园内高素质人才以及熟练工人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也使得半导体等高科技产品能够安心在苏州工业园区内生产,而松山湖产业园则是开放的,至于能否实施封闭式园区管理,这就需要政府方面对不同利益群体的考量了。于是这里可以反映出一个道理——筑巢引凤,刘书记上任以来不遗余力的抓治安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如果从行政成本上来考虑的话,很多人都会有同感,封闭式小区管理的模式是可以用少的行政成本达到最大的整治力度的。至于如何用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来规划东莞的治安模式,也期待政府新政策的早日出台。就产业的两极分化而言,制造业的各项环境越好的地方,越能够吸引高科技产业的落户,打造环境包括软环境(信用体系的建立和监督)是政府首先要做的。 那么针对东莞高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企业的态度,政府应该是包容和规范。当然首先是要把松山湖乃至东部生态园打造成东莞经济的发动机,再来兼顾技术含量低的高密集型产业,据笔者了解,东莞这类产业的转移除了内地以外,国外最理想的就是越南和印度,但相对于台资和港资而言语言沟通是一个问题,而且从资方的角度来考量,政府对工人福利甚至是劳动时间的强有力保障也是一个问题,对工人而言这是好事。也很赞佩越南政府的勇气和远见,宁愿招不到商,也不肯把用工环境搞糟。如果这一点作为东莞的优势的话,那么这种优势也是有时效性的,而且经常的罢工也让东莞产生了强烈的阵痛感。对于这类被人称作无良的企业其背后也折射出了政府监管的缺失,政府对这类企业的态度不是腾龙换鸟,也不是壮龙阔鸟,而是把笼子造得更精美更舒服,鸟自然会强壮会听话会变乖。 对于这类企业当然也可以包括大型的高端企业的转型,我从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角度提几点建议,简称为三大体系,两大产业拉动,一大精神

第一, 三大体系的建立,这三大体系包括政府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服务体系、企业家产业工人培训体系、中国特色的工会体系 政府公共服务的涵盖面很广,这里要做的就是将政府个职能部门的可以公开的信息高效整合,从而成立这么一个政府公共服务网络信息共享平台体系,借鉴尖端企业的isc(整合供应链)ipd(整合生产开发)的理念,结合构建一个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将涉及工商、税务、社保、等等所有涵盖了所有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共数据和信息通过这个公共平台来提高社会的透明度,从而达到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企业良性循环,改良用工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这里可以提供的思路有:建立诚信监控体系,有拖欠工资、经常发生劳资纠纷、偷税漏税,抽逃资金、虚假投资、骗取货款等企业、个人在网络上建立诚信监督体系,这个诚信监督体系还应该与金融系统的诚信体系联网,从而也可以减少银行的放贷风险,有利于东莞的企业个人的融资。这个诚信监督体系同时也接受各行业产业工人的投诉,经相关部门核实后进行系统的录入。这个体系在网络上实行免费查询,在各大人才市场设立该系统的公共信息平台,更高的目标是实施手机网络查询等等高效便利的查询平台。当然对于政府建立透明政府都还有差距,那么建立透明企业也可能会有很大的阻力,所以建议诚信监控体系应该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民间性,政府应当保障诚信监督体系的透明的安全的运行,以免该体系遭遇黑恶势力的侵扰以及潜规则的干扰。该体系享有优先表述的权力,也就是优势话语权,这也是符合国家的行政诉讼法里面所提到的——人民群众的监督可以通过媒体的方式来表达。这种体系的原理类似于维基百科的全民参与性,体现出一种真正的民主、公平、公开、公正。具体操作模式可由相关专家论证。

第二条建议,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工会体系,这种工会应当相对独立于政府和企业,具有民间性质,并且该工会享有相对充分的媒体话语权,工会的作用在于加强工人的凝聚力,缓解劳资纠纷,笔者最近调查过沙田的一个案例,企业在有订单的情况下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而

迟发了工人的工资,在不景气的大环境的影响下,工人的神经变得非常敏感,十年的老员工都参加了罢工,所以有必要成立一个或者是数个倾向于工人的工会组织帮助工人克服敏感情绪,稳定信心,同时争取一定的劳工权益。劳动局在处理一些劳资纠纷的问题上往往因为工作效率和人手不足以及工人与政府的态度相对立而难以达到实际的调节效果,新莞人服务日的冷场就可见一斑,所以政府有必要促进成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工会的成立。工会的成立会让工人有一种归心感。据笔者了解电子产业的工人需要一定的培训成本,如果因为劳资纠纷造成这类技术性工人的流动性过大,则可能增加电子产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影响到东莞支柱产业的根基。

第三,建立企业家、行业工人培训体系,这也是借鉴了高效整合的理念,也就是将各个企业的零星培训整合为高效专业规模的培训体系,具体操作可体现在:成立东莞企业学院,在做成一定规模之后实行对产业工人在业培训已经面向社会招生的模式来达到盈利,东莞企业学院应该实行分类教育,对东莞的企业家按照不同的行业进行定期培训,聘请全球顶尖行业精英授课,学费则由政府与企业家对半埋单。对企业家的教育方面建议政府可以对来上课的企业家实施优惠政策吸引他们参加培训。据笔者了解,低技术含量高密集型的企业家少有学习精神,这也是造成他们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的原因之一。政府在培训的问题上应做到有教无类,尽管有些企业家的企业在这次经济寒冬中会破产和倒闭,但他们做为曾经的企业家,无论是对相关行业的生产经验,还是对市场环境的了解都是名校刚毕业出来的人才所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些企业家们有的是丰富的行业生产经验,缺的是科学的理论指导,这部分人才政府不能不管,我记得美国通用汽车的工人失业后还会得到来自通用汽车的教育资助资金,让他们提高技能增强抵御职业风险的能力。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理念反差,我们的政府在赶人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剩余价值,政府要做的是制造良好的环境,这是一个良性互动的原理。其次对产业工人的培训应该结合实际,教材和操作模式可以更显灵活,我记得东莞有私人的产业工人培训学校,政府也应当整合这类资源,当这种体系建立以后,可以想象,当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农民来东莞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他(她)就转变成一个熟练的产业工人。所以东莞的大学城概念应该更务实一些,应该把教育行业高效整合直接为制造业服务的行业,平且能够利用东莞这种全国乃至世界工厂的性质,把东莞的培训体系打造成具有世界性竞争力的体系,甚至能够吸引全球的制造业人才来东莞培训,这样从某种方面加强了东莞作为制造业基地的教育优势,因为一个高素质的工人对于企业来言同样也是至关重要的。

东莞要做的是保住优势,如果把劣势赶走以后,优势也可能就没有了,从第三产业反馈回来的数据,东莞的酒店业正逐渐面临前所未有的萧条,任何的市场行为都不应该过分干预,政府反而要做的是更加有利于市场行为的良性运行。如果制造业的过度萧条对东莞第三产业造成缺血性的伤害,那么恢复过程将十分漫长。

第四、城市规划应凸显利益的群体性特征,这里简单地点一下商业的题: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合理的利益群体的规划可以减少利益群体之间的摩擦,各自找到自身的归属感,。而且在城市商业布局的消费上也应该呈现梯形结构,如广州的天河商圈卖高端商品,北京路商圈卖中档商品,上下九商圈卖低端商品。而东莞则应该把以世博广场为中心向往辐射的商圈打造成高档消费品商圈,现在也是有这个趋势的,而以西正路为辐射的商圈打造成中端消费圈,以华南MALL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商圈打造成大众消费圈。这是东莞商业布局的建议,合理的商圈布局也能起到拉动内需,为东莞过个暖冬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对于各自为政的工业区商业体系应该做到规范和整洁,在工人休息日的时候应该吸引他们到主流商圈来消费,这样既可以满足他们作为新莞人的归属感,享受东莞城市化的气息,也可以拉动商业性消费,增加政府税收。东莞的各大商圈应该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加大宣传力度,特备是针对产业工人的商业宣传,利用万江交通便利的优势,做旺华南MALL,建议在万江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