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之周瑜人物性格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22:00: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三国演义》中周瑜的任务形象分析 (一)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塑造的艺术形象之一周瑜,曾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据陈寿的《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历史上的周瑜年轻貌美,风流儒雅。他为人宽宏大度,不计个人恩怨,很得部将和其他人的拥护,只是与程普关系一度稍微紧张。但据《江表传》记载,那实际情况是程普因为自己年纪比周瑜大,而地位却比周瑜低,所以心中不服,于是便多次凌侮周瑜。可是周瑜能够“折节容下”,从不与程普计较。最后,程普对周瑜不得不“敬服而亲重之”,感动得对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见《三国志·周瑜传》裴注)。为将能够如此虚怀若谷,谦让服人,不能不说是周瑜的一种美德。

周瑜生活在一个沧海横流的时代,他本人担任孙权一方的最高军事将领,其军务之繁忙可想而知。照常理讲,在这种情况下,必然无心顾及其它。但恰恰相反,周瑜偏有雅兴。比如他对音乐就十分喜爱,并且有着很高的欣赏能力。饮酒“虽三爵以后”,如果乐曲演奏有了错误,他一定能听出来。一听出来就回头看演奏的人,以致使当时人把这种情况编成歌谣:“曲有误,周郎顾”。

当然,历史上的周瑜所以著名,不止是因为这些,而更主要的还是由于他具有深远的政治眼光和杰出的军事才能。

比如,鲁肃原来散居不仕,刘子扬劝鲁肃投郑宝,而周瑜却劝鲁肃投孙权。周瑜对鲁肃说:“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指孙权。——笔者注)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鹜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见《三国志·鲁肃传》)。周瑜的这一番话中虽然掺杂着一些荒诞不经的成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想帮助孙权建立“帝基”,而且在以后的行动中,周瑜也一直把这一点作为他所追求

的政治目标。

周瑜曾指挥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这些战役的胜利,表现了他的杰出军事才能。但最能体现周瑜的远大政治眼光和卓越军事指挥艺术的莫过于赤壁之战了。当曹操率领近三十万水步兵而号称八十万要与孙权决战时,孙权的谋士张昭等人,被曹操的气势吓破了胆,极力主张投降曹操。在这种紧急关头,周瑜与鲁肃力排众议,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从而坚定了孙权的抗曹信心。接着,周瑜又亲统精兵五万,大破曹军于赤壁。曹操逃回北方以后,一直无力再次南下。这就使孙权的势力得以巩固和发展,并终成帝业。赤壁之战的胜利充分说明了周瑜是一个政治上高瞻远瞩,军事上有雄才大略的英雄。这就是历史上的周瑜的主要特点。 (二)

正像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样,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给他笔下的周瑜安排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让他在作品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结构纽带作用。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从全书来看,基本上是按历史发展顺序来安排结构的。但由于描写的历史阶段较长,因此,全书的艺术结构明显地可以分为几个组成部分。而赤壁之战前后,正是《三国演义》的组成部分之一。

赤壁之战是作者着力描写的规模宏大的重要战役。这一次战役集合了曹、刘、孙三方的主要军事力量,实际上也就是集合了三方面众多的谋臣武将,使他们各施谋略、各显威风,展开了政治的、军事的、明的、暗的各种错综复杂的斗争,展示了宏伟壮观的奇特历史场面。可以说,就其战役气势之大,参战人数之多,战争场面之壮阔,各方矛盾之复杂来说,赤壁之战在《三国演义》中是无与伦比的。怎样展示这错综复杂的矛盾,怎样把这众多的人物有

条不紊地安排到艺术结构中去呢?作者安排了周瑜这样一个具有纽带作用的人物,使各种矛盾都与周瑜发出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并通过周瑜把各种人物的行动贯穿起来,从而表现了每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推进情节的发展。

我们先来看孙权一方的各种人物是怎样通过周瑜联系起来的。当曹操大兵压境时,孙权一方的谋臣武将迅速分化为投降和主战两派。主降派以张昭为代表,主战派以鲁肃为代表。主战与主降这对矛盾尖锐地出现在作品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孙权虽然赞同抗曹,但又顾虑曹操新得到袁绍和刘表的一些军队,恐其势大,难以抵挡,因此心怀犹豫。在这关键时刻,吴国太对孙权说:“先姊遗言云:‘伯符临终有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今何不请公瑾问之?”于是,孙权便派人到鄱阳请周瑜,作家罗贯中在这里把周瑜放到一个决定性的位置上。也就是说,主战与主降这对矛盾要通过周瑜来解决。这样一来,就把主战派与主降派都吸引到周瑜身边。最先来见周瑜的是鲁肃。他先“将前项事细述一番”,表现了鲁肃的焦虑心情。接着写张昭等投降派来陈述理由,希望周瑜能支持他们的投降主张,这表现了张昭等人的懦弱和自私。张昭等刚走,程普、黄盖等主战派又来见周瑜,表示宁死不降的决心。这既表现了程普等的勇敢。同时也写出了抗曹的基础。又写了诸葛瑾、吕蒙等文臣武将。罗贯中通过上述描写,一下子把周瑜推到了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周瑜的态度如何,成为矛盾的焦点。后经诸葛亮“智激”,进一步坚定了周瑜抗曹的决心。接下去作品写周瑜见孙权,驳斥了张昭等的投降主张是“迂儒之论”,精辟地分析了曹操用兵的四大忌:“北土未平,马腾、韩遂为其后患,而操久于南征,一忌也;北军不熟水战,操舍鞍马,仗舟楫,与东吴争衡,二忌也;又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蒿草,三忌也;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并且指出:“将军擒操,正在今日”。经过这样一番分析,孙权于是果断地决定抗曹,并命周瑜、鲁肃、程普等率军前往迎击曹操,主战与主降的矛盾通过周瑜而得到了解决。至于在以后的整个抗曹过程中,孙权方面的各种人物的抗曹行动,如黄盖行“苦肉计”,

阚泽献“诈降书”,庞统授“连环计”等,都是在周瑜的部署下进行的。这样,作家就通过周瑜这根纽带,将东吴的各种人物,都有条有理地组织起来。使他们各自走 向自己的位置,并展开行动。

在抗曹过程中,刘备一方是孙权方面的同盟军。那么,作为同盟军的刘备方面的各种人物是怎样通过周瑜而联系起来的呢?

罗贯中在作品中通过他的艺术描写,首先造成一种刘备一方必须与孙权一方联合的客观形势,这就是刘备在当阳被曹操打得大败,逃到江夏,势力已经很弱,在曹操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刘备有千钧一发之危。因此,诸葛亮决定联合孙权,藉吴兵以抵抗曹操。这样,刘备一方的生死存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孙权一方。诸葛亮带着联孙抗曹的使命来到江东以后,作品中为他安排了三次语言交锋。第一次交锋是“舌战群儒”,从下层扫清抗曹障碍。第二次交锋是“智激孙权”,促使孙权及早做出抗曹决定。第三次交锋是“智激周瑜”。结果,“智激”成功,周瑜表示“吾与老贼势不两立”!诸葛亮的目的达到。通过这些描写我们看到,诸葛亮提出的刘备一方的方针策略是通过周瑜来实现的。这样就把刘备方面各种人物的抗曹活动都与周瑜的战略部署联系起来,成为整个抗曹战役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井然有序地 纳入到小说的艺术结构中去。

作为纽带,周瑜不仅起到了联系盟军的作用,而且也把敌方的主要人物纳入到赤壁鏖兵的宏图中。小说先从一次战斗写起。孙曹第一次交战,由于“曹军大半是青、徐之兵,素不习水战,大江面上,战船一摆,早立脚不住”,因此败了一阵。由于失败,曹操看出了自己军队的短处——不习水战。于是,就派刘表降将蔡瑁、张允操练水军。也同样是由于军事上的失利,曹操采纳了蒋干的劝降计策。而蒋干劝降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孙权方面的最高军事将领周瑜。于是,自蒋干劝降始,曹操方面的上上下下各种人物就完全受周瑜的摆布了。这主要是由于曹操企图争取周瑜或利用周瑜。这是曹方与周瑜发生联系的媒介。接下去写了

蒋干的劝降和蔡中、蔡和的诈降,结果反倒都被周瑜利用,致使曹操相信了阚泽送来的黄盖的“诈降书”。由于曹操要利用黄盖的投降以破周瑜,因此又派蒋干往江东探听虚实,结果又被周瑜利用,使曹操相信了庞统,并接受了庞统的“连环计”。一就是在这种劝降和反劝降、利用和反利用的过程中,曹操一步步地入了周瑜的彀中,因而导致了整个战役的失败。可见曹操方面的人物的行动及性格表现,是和周瑜这个人物的运筹帷幄密不可分的。

从上面的简要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周瑜这个形象是一个联接三方人马的枢纽式的人物。虽然孙、刘、曹三方的人马都通过他而发生作用,但由于这三方的关系不同,因此周瑜联接各个方面的方式也不同。对于孙权方面的人马,罗贯中让周瑜起统一和指挥作用;对于刘备方面的人马,罗贯中让周瑜起被凭借和被利用的作用;而对于曹操方面的人马,罗贯中则让周琦起用和驱使作用。这样,就把孙、刘、曹三个方面都如网在纲一般被组织起来,编织成一个疏密得当、无懈可击的有机整体。于此可见罗贯中卓越的艺术才能! (三)

周瑜在《三国演义》中是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起映衬作用的人物。《三国演义》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是被毛宗岗称为“三绝”之一的诸葛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有诸葛亮才是罗贯中所着力塑造的头号理想人物。而周瑜这个形象所起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诸葛亮的映衬。

周瑜第一次出现是在第十五回。在这一回里,除了写周瑜向孙策推荐张昭、张紘以外,还写周瑜协助孙策攻打太史慈。但攻打太史慈这次战斗主要是写孙策和太史慈,而对周瑜的描写却极少。此后,作者对周瑜这个人物便按下不提。诸葛亮的第一次被提到是第三十五回,而其第一次出现是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取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但对诸葛亮没有多少正面描写,真正正面描写诸葛亮的言行是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