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11:48:1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脉探源儒道合 人文成化古今谐──“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一)
由武汉大学中国国文化研究院、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哲学史学会、湖北省哲学史学会联合主办的“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0年10月15—18日在武汉大学召开。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庞朴研究员、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是这次会议的发起者。武汉大学郭齐勇、陈伟、徐少华教授是这次会议的具体组织者。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港地区以及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的12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80余篇。会议除开幕式和闭幕式之外,均分三个会场同时进行讨论,60多位学者作了专题发言。与会学者在此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郭店楚简的形制分类、字句篇章释义、文本比较、学派归属、思想内涵、文化史意义以及墓葬时代和墓主身份等问题,从考古学、简牍学、文字学、文献学、校勘学、史学、民俗学、人类学、哲学、思想史、文化史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并展开了热烈的辩论,进一步发掘了郭店楚简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蕴,推动了郭店楚简研究的深入发展。现将会议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形制分类
比较集中地探讨这个问题的有台湾大学周凤五教授,他参照两汉学者对于儒家典籍形制的相关叙述,对郭店简的简长、简端形状、字数、编线与间距、简牍符号、字体等形式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郭店简有经传之分,简长者为经,短者为传;简端梯形者为经,平齐者为传。
郭店简中存在的方形墨块、小墨点、“乙”形墨钩三种符号为分章、分篇和句读标志,有助于正确复原简序与分析篇章。郭店简文字分别具有楚文字本色和不同程序楚化的齐鲁文字特征,字形分析有助于理解郭店简渊源所自及其学派归属。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则认为,竹简的长度、形制、编线、字体等形式因素对于排序、定篇、分类诚然具有重要意义,但战国竹简的形制规律尚不确定;至于字体的复杂情况,除了文字的地域差异性之外,也应考虑抄手的书写特点。他认为,研究简帛文献应该照顾到当时的“书写习惯”和“阅读习惯”,楚简中一些在今人看来“形近混用”的字,却是被当时的书写和阅读习惯所认可的。他认为今人研读楚简存在着“楚书秦读”现象。 二、关于字句篇章释义
北京大学裘锡圭教授对他在《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以下简称《郭简》)之《老子》甲篇中所释“绝伪弃诈,民复孝慈”二句作了修正,他采纳庞朴等学者关于老子所否定的往往是儒家所肯定的道德观念、老子所“绝”“弃”的往往是两个相异而又相关的概念的观点,并参考有关研究成果,结合郭店简中其他六处与原释作“诈”的“■”字形同或形近字的具体文义,将“■”改释为“虑”,又考稽《庄子》、《荀子》、《淮南子》等古籍中“为(伪)”“虑”并举的成句,将此句改释为“绝伪弃虑”,相应地将下句改释为与今本《老子》第28章“复归于婴儿”句义近的“民复季子”。这种改释更加符合老子思想的内在逻辑,也与简本《老子》文义更加和谐。吉林大学刘钊教授运用古文字音韵学资料,参以
经史诸子书证,对《郭简》中若干未释或不识文字进行了诠解,并基于郭店简中“流”多作“■”而惟独《唐虞之道》一篇作“■”的现象,得出了“《唐虞之道》简的文字非常独特”的看法,启示研究者对郭店简的来源加以深入分析思考。台湾“中央研究院”袁国华对《郭简》之《唐虞之道》篇中“■为天子而不骄”一句的“■”现释作“身”或“升”提出商榷,他通过比较郭店、包山、曾侯乙墓楚简文字以及甲骨文、金文的字形,认为“■”与隶定前的“身”、“升”均不类,而形同于“弓”,又根据古音通假规律,参以文献证据,将其释为“躬”。
李零教授对于已被广泛接受的将郭店一号墓中漆耳杯底部铭文释作“东宫之师”提出不同意见,他根据战国秦汉器皿一般都以置用之所或器主人名加器名的铭例,并分析杯铭第四字字形更接近“不(杯)”字,从而认为杯铭当释作“东宫之杯”,由此肯定了荆门市博物馆《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文物》1997年第7期)最初的解读。这个问题对于分析墓主人身份以及郭店简在楚国乃至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地位都相当重要。 日本茨城大学岩本笃志、早稻田大学森和介绍了将楚系文字(目前以包山楚简为主)输入电脑、通过直接模写和现代字体转写程序显示其楷化过程的工作,还介绍了制作JAVAscript楚简数据库、通过因特网向研究者开放并进行网上讨论的情况。
台湾“中央研究院”林素清研究员主要通过对《语丛四》字、句、段、篇的研究,参以简长、抄写格式、字体等形式因素,认为该篇专论言语游说之道,在内容与形式上均与以讨论性情德行为主的《语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