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美林药品说明书》,完成下列题目。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3 5:39: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⑵2013年是第三个“中国旅游日”,主题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怎样理解这一主题? ⑶2013年暑假即将来临,你打算怎样“背起行囊走四方”?

五、竹与梅、兰、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筛凤弄月,潇洒一生。多少爱竹的人在吟诵着竹,赞美着竹,他们在咏竹、画竹中显志,在爱竹、种竹中明心。请你认真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进行比较,然后答题(21分) 材料一

竹 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清·郑板桥

材料二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轼

材料三

竹生荒野外,稍云耸自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真心。 刘孝先 材料四

每当我漫步于静谧的竹林里,看着株株亭亭玉立、枝叶翠绿的竹,那么端庄凝重,那么文静温柔,就仿佛是在品味一首美妙绝伦的诗,叫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我喜欢静静地看着竹、听着竹、闻着竹、感受着竹给予我的一切感觉。竹的身姿是那么的婀娜,片片狭长的竹叶飘逸地、雅致地点缀在枝头,显得错落有致,绰约不凡;新生的,吐出浅浅的青翠;苍劲的,翻动着成熟的墨绿。风入竹的声音是那么的美妙,微风吹过,竹林便随风轻歌曼舞,竹叶的相互摩擦,发去如禅的沙沙声,仿佛天籁之音。竹的清香更是神奇,淡而隽永,让人痴迷。 材料五

竹的种类很多,我国约有近300个品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等地。常见的有毛竹、刚竹、淡竹、苦竹、凤尾竹……最早对竹的印象来自家中的生活用品。像竹床、竹椅、竹篮、竹梯等等。古人云:“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篾,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可见竹的用途极广,这也概括了竹的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它要求人的很少,可给予人的却很多。 材料六

屈屈伸伸,雪压千屋犹奋直;

潇潇洒洒,风来四面又何妨?

对联 1. 材料一中两首诗分别是哪几个字押韵,把它写出来。 (2分)

2. 郑板桥一生喜竹爱竹,痴竹迷竹,指竹作诗,写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从材料

一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性。 (2分) 3. 材料二中说“无竹令人俗”,这是从反面来说苏东坡对竹的喜爱。那么有竹则如何呢,

请从材料四中找出答案来。(2分) 4. 古人说:竹之为物,非草非木。是的,它既不同于凡草,又不同于俗木。它是介乎于草

与木之间的一种令人爱慕的独特的植物。从上面六则材料中概括出精髓,以“人们爱竹,爱它那……”的句式写一排比句,表达出人们爱竹的理由。(最少要有三句)(3分) 5.前三则写诗的材料中,材料三同材料一、材料二表达的意境明显不同,请从情感上略作分析。(在下面填上一两个词就行。)(3分)

材料一写 材料二写 材料三写 6.材料五与其他的几则材料在写法上明显不同,请你从内容、语言形式和行文风格上略作分析。(50字左右。)(3分)

7.下面是对写竹的对联的赏析,请你仿照这种手法对材料六作一点品析。(2分)

例:“山色不随春老;竹枝长向人新。”“为天地生春,抚节长存终古绿;与松梅做伴,洁身共证辟寒心。”翠竹四季长春,给大地注入永恒生机。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不畏风霜雨雪,始终传持洁净的身心,令人钦佩赞美。

材料六赏析: 8.梅竹兰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松竹梅号为“岁寒三友”,它们的品格历来为人们所赞美,留下了不少诗文名句。请你根据记忆或查询资料,在梅、兰、菊、松中任选其一,写一个诗文名句来。(2分)

9.材料中的这一幅月下鸟归图中,前景就是月下竹林,赏画之时,侈肯定有说不出的愉悦之感。仔细观赏画面,说说作者为什么不画绿竹而画墨竹呢?(2分)

六、阅读下面这篇文章,然后答题(15分)

①竹子是一种介乎草与木之间的独特植物。它广泛生长于亚洲、非洲、南美洲,并在这些地区享有盛誉。在印度,竹子以“穷人之木”而闻名;在越南,它被亲切地称为“兄弟”;而在中国,竹子被国人崇尚为“君子”,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

②竹子挺拔刚正,绿叶婆su6( )。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人们爱竹,爱它那洒脱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那节外无枝的操守。唐宋以来,竹子与梅花、松树并称为“岁寒三友”,明代则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苏东坡则是“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人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爱竹成pi( ),须臾不离,他曾“四十年来画竹枝”,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画卷和诗篇。

③中华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一部中华文化史,上下五千年,处处竹相连。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劳动实践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升华成了人的一种精神风貌,赋予了竹子独特的精神内涵,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它那种挺拔坚韧、宁折不弯的气节为各阶层的人们所称颂。

④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像竹子一样,对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所以在世界上,中国也被称为“竹文化的国度”。

1.根据注音,把文段②中括号里应填的字写在下面。(2分) ①绿叶婆suo( ) ②爱竹成pi( ) 2.文段②中引用苏东坡和郑板桥的事例作用有二,

一是表明 ;二是说明竹与中国文化的 关系。(2分)

3.仔细揣摩文段③中“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两句话,回答问题。(4分) ①“节”的本义是“竹节”,由此引中出一个意思是 “虚心”的本义是 ,由此引申出一个意思是“谦虚”。 ②由这两句话,你能联想到怎样的人生境界?

4.品读对联,联系选文回答问题。(7分) 凌云劲竹真君子 空谷幽兰绝美人

① 选文中有两个词语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上联对竹子的赞美,这两个词语

是 。(2分)

②下联赞美了兰花怎样的品格?下列词语中有一个最能代 表兰花品格的,这个词语是 。(A.淳朴坚韧B.桀骜不群c.高雅绝俗D.默默无闻)(3分)

③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中,哪些人具有对联中竹子或兰花的品格?请各举一例,写出姓名事例或他本人的名言诗句。(选文中出现的例子除外)(2分)

具有竹子品格的: 具有兰花品格的:

七、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 ( 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摘自“绍兴E网”论坛,有删改) (二)、学者的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

(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引自互联网)

1.第一则材料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5分)

2.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5分)

3.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5分)

参考答案:

一、《美林药品说明书》

1.不可以,“禁”表示禁止,美林过敏者不能用;而“慎”表示慎重,而非所有人不能用。 调换之后,意思全变了,若患者按此说明使用,将会危害身体健康。 2.C

3.因为本药味甜,有芳香,小孩会喜爱喝;本药用量上有限定, 而且还有较多禁忌和副作用,

为了避免孩子误喝,给孩子带来伤害,所以要放到儿童不能接触到的地方。 二、《心美,一切皆美》

1.(1)文思泉涌,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2)小时候苦难经历的磨炼;(3)勤奋读书,坚持积累;(4)对欲望不敏感。(4分,每点1分)

2.(1)运用了夸张的手法(1分),极言读书积累的重要性,给人以读书的紧迫感(2分)。 (2)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人的心灵比作天平(1分),生动形象的表明了克制欲望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性(2分)。

3.克制欲望,让自己的心灵放松、充实;把握(不迷失)自我,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寄托。 4.切合全文主旨(1分)。这是作者的原话,能表达作者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2分);文中谈到积累的快乐、克制欲望等,这也说明了“心美一切皆美” (1);文学是心美情深容易进入的途径(1分)。(答不切合,言之成理,理由充分也可) 三、图画类文本试题 (1)短小真实即时方便 (2)示例:徽博传递着众多人的声音,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意思对即可) 四、徽标类文本试题

⑴示例:一面旗帜引领下的一队游人正秩序井然、兴致勃勃地游走于美妙的旅途中。说明:回答扣住题意即可。

⑵古代的读书人意识到,走出书斋,畅游天下,不仅可以强健体魄,开拓视野,增长见识,还能对书本知识进行实地验证,获得真知。现在,出外旅游已经成为许多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背起行囊走四方,可以使我们感受到旅游文化的魅力。 ⑶提示:开放题,只要谈出自己的暑假旅游设想即可

五、1.松中风;节叶蝶

2.这是咏竹言志,借竹以抒怀,竹是坚忍刚强。不屈不挠。清洁高雅正是作者人格的写照。

3.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淡而隽永,让人痴迷。

4.人们爱竹,爱它那淡雅的清香。人们爱竹,爱它那洒脱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那挺拔的气势。人们爱竹,爱它那节外无枝的操守。人们爱竹,爱它那刚柔相济的品德。人们爱竹,爱它那默默无私的奉献,人们爱竹,爱它那不附高贵,不避贫寒的正人之德、君子之风。

5.志气;志趣;牢骚。

6.材料五语言简洁、平实(其他的则生动、含蓄)。内容上客观地介绍竹子的种类、功用(其他的是人的主观睛感。)

7.“屈屈伸伸,雪压千屋犹奋直;潇潇洒洒,风来四面又何妨?”以竹拟人,大丈夫能屈能伸,有凌云壮志。且风承四面,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何等潇洒自如。 8.所选诗句与梅、兰、菊、松相关就行。

9.重写意,重神似是中国画的特点。(参考《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