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高频考点突破之马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4:55: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考研政治高频考点突破之马哲(二)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发生的字人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从出发,认为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劳动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育,并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劳动实践促进了人的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所以人的认识能力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这是认识论的关键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即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首先,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其次,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再次,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分析] 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既有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更有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主体是具有复杂结构和进行活动的社会性的人,它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必然会动用其内部结构的所有功能,对所反映对象的内容进行选择、整理、改造、解释、猜想等等。因此人的认识不仅能对客观对象进行直观的摹写,而且能对客观对象作出抽象和概括的反映;不仅能反映事物当下的样子,而且能反映它由于人的改造活动而可能成为的样子。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这就是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

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选择、重建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的具体环节,它不是否定反映,而是进一步说明了如何进行反映。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分析]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分析] 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十分重视知行问题的探讨,提出不少深刻的见解,主要表现在:第一,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知行相须,知行互发。朱熹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王夫之则概括为\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并进而有功\。第二,知和行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知行两端,不离不一。王夫之提出\知行终始不相离\。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第三,重视\知\的作用。知然后行,

\行为知功\。荀子说\知明\则\行无过矣\。《礼记?大学》把\格物致知\放在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首。孙中山提出\因知以进行\,\能知必能行\。第四,重视\行\的作用。行而后知,行以验知。孔子提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荀子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第五,重视实际行动和勤于实践。孔子强调道德修养要落实到\行\。宋以后的思想家则提倡\习行\、\习功\。孙中山也强调行的重要,鼓励人们勇于实践和勤于实践。 2.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分析] 辩证的认识运动,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其中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并要发展到理性认识;在现实的认识活动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渗透的。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哲学表现为经验论和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认识过程之所以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这同客观世界有现象与本质的区分密切相关。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本质是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制约现象的内部联系,只有靠人的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现象和本质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分析] 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这是因为: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物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和需要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化为群众的行动;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的作用。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起着动力调控的作用,同时又要受人的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分析] 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人对事物的认识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因此,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就某个具体事物而言,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

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就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又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反对割裂二者统一的\左\和右的错误。

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不断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以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发展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 3.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

[分析]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一是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就某个确定的问题和对象而言,真理只能是一个,即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它们既有原则的区别,又是相互包含和转化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具体性

[分析]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1)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1)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

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分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结起来并加以对照,从而检验主观是否同客观相符合。

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即确定性是指: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实践也一定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凡经过实践检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