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选教育论张岱《陶庵梦忆》中四大审美意象.doc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3 18:16: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论张岱《陶庵梦忆》中四大审美意象

一、所谓四大审美意象

周作人在给俞平伯校点的《陶庵梦忆》作序时写道:“张宗子是个都会诗人,他所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过是他所写的生活的背景。”⑵另外,按照恩师张德建先生的分析,张宗子属于明末名士一流,“不仅仅流连诗文,彼此唱和,风流映照,他们对生活也十分讲究。”⑶诚然,宗子小品,内容庞杂,触及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听戏、造园、饮酒、品茗、狎妓,在这八卷回忆录里作者饱含深情地追忆这些繁华,描景状物,写人记事,琴棋书画,民俗风情俱备。但宗子之文留给人最深印象的还是那些摹山范水的文字,也正是这些文字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使得宗子的小品区别于公安的狂瞽、竟陵的狭隘,私以为这正是我们解读这位辗转市井与山林之间的名士散文家的关键所在。

《陶庵梦忆》凡文123篇,其中纯粹的写景之文四十七篇,包括山水、亭台楼阁(当然按照对宗子小品不同的分类标准,这些数据会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写景文章在全书中的比例超过三成);状物文二十三篇,包括金石、动植物;民俗文章二十五篇,包括灯会、集市、梨园;其余为记人及杂感一类。由这些粗略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寄情山水之文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在其他类型文章中有大段的绘景的也达到五十篇,并且在描绘民俗人物时也常常渲染出一番情景,以景衬

第 1 页

托。

当然,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的手法,但宗子笔下的景物却别有一种风情,一言以蔽之,曰“凄清”。而这种氛围又是通过什么意象产生?

《琅嬛福地》既是《梦忆》的收关之作,更是对全书的一个总结,所抒之情、所发之感皆凝结与这一篇似梦呓一般的幻想之中,是对作者情志的一个很好的总结概括。文末提到在福地“可坐、可风、可月”,在下认为恰可这样解释:可坐者——石也,可风者——松(荫)也,可月者——夜也。由是大约便可看出宗子生活中最高的趣味,当然还需加上一样才完整:雪。是为本篇论文所要详细论述的四大审美意象。而作者喜静、喜幽的一面可见一斑,下文将具体展开。 二、分述松、石、雪、月 1、松石

宗子中意之木,大约松竹一类,而前者怕更喜爱些。《岣嵝山房》中描绘的“门外苍松傲睥,蓊以杂木,冷绿万顷,人面俱失”,《品山堂鱼宕》中有“品山堂孤松箕踞,岸帻入水”,《阿育王寺舍利》中也描绘了这样的景色“阿育王寺,梵宇深静,阶前老松八九棵,森罗有古色”,《筠之亭》:“老松偻背而立,顶垂一干,倒下如小幢,小枝盘郁,曲出辅之,旋盖如曲柄葆羽。”更有《鲁府松棚》一篇,将老松的虬枝写得虎虎有生气,仿佛修炼了千年,成了精灵一般:“盘郁

第 2 页

殆遍,暗不通天,密不通雨。”最后的那段稍有灵异色彩的事情,更令得文章带上一层神秘乃至诡异的色彩。 总体而言,宗子之松,苍劲丰茂,而阴郁森然。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不知是否宗子幼年读《论语》时,这句话给他的印象太深,于是乎日后对松树钟爱有佳。这当然不得而知,但苍松翠柏之坚韧品质恰如同宗子自身所具有的一致。另一方面,宗子常有所谓“恍如隔世”之语,密不透风的松荫似乎也是个良好的避风塘,令他割断了与凡尘俗世的联系,而无须对着“满目山河空念远”。这当中自然有他对于现实的幻灭感,也有坚守自身原则的绝世独立。

在宗子那里,常松石并举,如《琅嬛福地》中写的“松石奇古”。宗子爱石,却并非美玉,皆怪石也,每每奇峰迭出,“石破天惊”。如《奔云石》中所描绘的“石如滇茶一朵,风雨落之,半入泥土,花瓣棱棱,三四层折。人走其中,如蝶入花心,无须不缀也。”那是怎样一块石头,生得这般如花似玉。《燕子矶》中“蓬窗中见石骨棱层,撑拒水际,不喜而怖……阁旁僧院,有峭壁千寻,碚礌如铁”。宗子所欣赏的石,必定是孤峭嶙峋,是凌乱的、粗犷的、如从天降,犬牙交错。从某种意义上说,石与松的特征相类似:孤傲,冷峻,而强健有力。偏爱怪石,我想一方面源于他山林之人的志趣,另一方面则折射着对于时代的抗争的意味,有棱有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