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教案 人教版必修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5 17:19: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教材还设计了“活动”“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难点分析:

●重点:河流的演变过程及对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形成的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难点: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课标分析:

●知识和技能:

1.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地表形态。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信息,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插入本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人手学习地理。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特别是高一年的学生,已

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方法:课件辅助教学法(教师在课前结合学生收集到的材料制作课件,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引导启发教学法(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改善方法、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情感提升的目的)、板图分析法(利用板图边讲边画,图文并茂,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绘图能力)。

学习方法:

1.收集资料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

知识和技能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学习过程。

2.讨论探究法: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观察对比法: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教 学 过 程 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地貌类型之一。它是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在流水的作用下演变而成的。按照其形成原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有关。下面我们就分别就这两种地貌类型进行分析。 思 考 视频播放 讲授新课 放一段长江的地貌视频录象。 观 看 听课 一、河流侵蚀地貌 1.形成: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2.主要形式: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课件演示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叫溯源侵蚀。它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叫下蚀。它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叫侧蚀。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案例分析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由河谷发育而成。 课件放映河谷的演变过程: A——发育初期的河谷,横剖面呈“V”字形。 由于降水或地表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逐渐汇集成沟谷流水。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能力集中,常形成下蚀和溯 教师活动 教学过程 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发讲解新课 育成为河谷。 B——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 C——成熟的河谷,横剖面呈“槽形” 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泥沙。这是河谷发育进入成熟期。 [提出问题] 根据长江三峡的图片判断长江三峡的地貌类型? 听课思考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 讲解新课 二、河流堆积地貌 1.形成: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讲解新课 2.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由冲积—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1)冲积—洪积平原: 水流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速度放缓,河流搬运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冲积—洪积平原。其地貌特征是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质颗粒由粗变细。一般分布于山前。 (2)河漫滩平原: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宽广。一般分布于河流中下游。 (3)三角洲平原: 河流到达入海口时,流速极缓,河流携带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一般分布于河流入海的口外海滨地区。 [提出问题] 根据课件影片描述河流地貌形成的过程? 听 课 听 课 思考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