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5 14:52: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史学史

“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 (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

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

《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

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礼记·经解》)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

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

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

(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晋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司马懿六弟,自小好学不倦,然好色薄行,所以不得为嗣,实为废除他的继承权。司马彪因此折节改志,闭门读书。晋武帝时,任秘书郎、秘书丞等职。其代表作为《续汉书》,其内容大多失传,惟有《律历志》等八志并入《后汉书》而得以保留。它的特点为:(1)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以及与前史的联系;(2)强调以“君威”“臣仪”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3)推崇“务从节约”政治作风,把对历史的考察和现实的需要结合起来。

4.《史记》三家注

(1)南朝宋裴骃作《史记集解》,广引前人成果,随文作注,不驳《史记》原文。

(2)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既为《史记》的原文作注,同时又为裴骃的《集解》作注 。不仅攻驳裴骃旧注,亦且攻驳司马迁《史记》原文,提出辨正。

(3)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既为《史记》原文作注,同时也为《集解》和《索隐》作注 。 《集解》、《索隐》、《正义》,依次相注,关系紧密 ,被称为“《史记》三家注”。

5.《汉纪》

汉献帝因《汉书》“文繁难省”,命荀悦 “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汉纪》30卷,82432字。记事起于刘邦之兴,迄于王莽之败,以班彪著《王命论》、班固撰《汉书》结尾,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三)《汉纪》的贡献

第一,荀悦确立“约撰旧书(《汉书》),通而叙之。总为帝纪,列其年月,比其时事,撮要举凡,存其大体”的改编原则。

即以《汉书》的“本纪”为纲,将《汉书》“传、志、表”的主要史实,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11个“帝纪”各年之下。所以《后汉书》评价为“辞约事详”。

第二,《汉纪》以“荀悦曰”的形式撰写史论30多条,总结西汉历史经验教训,以供借鉴。范晔肯定《汉

纪》“论辩多美”。

第三,《汉纪》在《左传》编年体的基础上,新创立“连类列举”的方法,在有关史事之下记载与之有重要联系的人物和制度。既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又保持了编年体记述历史发展轨迹清楚的特点。这样使编年体更加成熟。

6《三国志》裴松之注

因为陈寿《三国志》“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故裴松之受宋文帝之命“奉旨寻详,务在周悉”,“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

裴注主要内容为: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其主要贡献在于:

第一,裴松之注将前人注解经史的“笺注名物,训释文义 ” 方法,改变为广采博引文献以“补缺、纠谬”,开创了经史注释的新方法。

第二,裴松之注引书二百多种,有32万字,“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崖略”(《四库全书总目·三国志提要》),有保存文献之功。

第三,裴松之注虽存在“嗜奇爱博,颇伤芜杂”的弊端,但所载材料被考证之家 “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于陈寿本书焉。”

7史馆

贞观三年(629)唐太宗正式设立史馆,并移至“禁中”门下省,建立修史制度,专门从事修史工作。“自是著作郎始罢史职”。

宰相负责监修,称“监修国史”;专职修史,称“史馆修撰”;他官兼领,称“兼修国史”。从此,这种官修史书成为定制,历代相袭,这一措施,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书编纂工作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从此,纪传体正史的编纂全由政府掌握。

8《史通》

唐朝刘知几(661——721)著;其内容今本为二十卷,分为内、外两篇。内篇

主要评论纪传体史书体例及史书编撰方法的得失。其中涉及:A.史料的搜集;B.鉴别和取舍;C.史书编纂的对象、体例、态度及方法等;外篇则主要叙述了A.叙述历代史官的建置沿革; B.正史源流;C.评论史家和历史著作的得失。

刘知几的史学贡献在于:

(1)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史学发展状况 (2)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 (3)提出了“史才三长论” (4)倡导秉笔直书,反对曲笔讳饰 (5)提出了改造旧史的主张 对《史通》的评价

(1)《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奠定了我国史学理论的基础。 (2)《史通》的史学思想丰富了我国的史学园地。

(3)《史通》提出史学理论对后世的历史编纂学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9.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宋代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幼喜《左传》,“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宋仁宗时(1038)中进士,仕历仁、英、神、哲四朝,反对王安石变法,在其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编纂。宋哲宗即位(1085),司马光还朝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元祐更化”。死后追封温国公,谥文正。他在史学上的代表作为《资治通鉴》,记载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征淮南共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10郑樵

郑樵(1104——1162),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人。16岁时,到夹漈山隐居读书,“困穷之极,厨无烟火,而诵记不绝”。(《夹漈遗稿》下)

家贫无图书,“闻人家有书,直造其门求读,不问其容否,读已则罢”。(同上)

他对各种学术做了有计划、有系统的研究,“十年为经旨之学,三年为礼乐之学,五、六年为天文、地理、虫鱼、草木之学,八、九年为讨论之学。”(《献皇帝书》)

这些为他编撰《通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史学四长

这是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思想之一,他在代表作《文史通义》认为在刘知几《史通》“才学识三长”的基础上,应增补一个“史德”。即是一个优良的史家应该具备“才学识德”四长。

所谓“史德”,即“著述者之心术”。认为史官作史要力求做到“善恶褒贬,务求公正”,不能凭私意进行褒贬。

二.答问题

1、简述中国古代史学产生的标志

第一,对历史的认识上,初步完成从神的历史到历史是人的活动这一认识过程。 第二,史学价值的认识上,初步提出历史的社会功能。 第三,史学成果的表现形态上,出现了多种体裁的历史撰述。

第四,史学理论上,形成“君举必书”的史官、国史的制度,“书法无隐”的良史观念的出现,表明对史学客观性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