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1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纲 新人教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0 0:12: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 二、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居安思危 内忧外患 三、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四、问答题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2、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3、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4.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

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 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

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7、“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为下段写如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内容做铺垫。

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

不能。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

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9、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排比。增强气势,有力地论证了患难出人才的道理,也引出下文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议论。

10、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由第(1)段的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 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11、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可怕

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1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13.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其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4.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