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生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0 0:52: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3期(快速复极末期):钙通道失活关闭,而膜对K+通透性增高,K+快速外流,膜内

负值增大,膜对钾通透性进一步增高,K+外流进一步增多。

4期(静息期):通过钠-钾泵和钠-钙交换,将动作电位期间进入细胞的Na+泵出,

把外流的K+摄取回来,Ca2+逆浓度差运出细胞,使细胞内外的离子 浓度恢复至原先的水平。保持心肌细胞的正常兴奋能力。

4、什么是房室延搁?有什么生理意义?

答:它使心房和心室的活动按顺序进行,保证了心房先兴奋,心室后兴奋,因此心房收缩

完毕后,心室才开始收缩。这使心室有充分的血液充盈,有利于心脏的射血。 第二节 名词解释:

2、心动周期:心脏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4、搏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时射出的血液量,称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5、心排血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排血量。 简答题:

1、简述心脏泵血过程中心室的压力、容积、瓣膜和血流方向的变化。

答:见教材73页,表5-1。

2、影响心排血量的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

答:心输出量受搏出量多少和心率快慢的影响,而搏出量的多少又受心室舒张末期容

积、心肌收缩能力和动脉血压的影响。

1.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即心肌前负荷)是静脉回心血量与射血后

留在心室内的剩余血量之和。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心室舒张末 期容积也增加,心肌前负荷增大,心肌纤维初长度(即收缩前的长度)增长,使 心肌收缩力增强,搏出量增多,输出量增多;相反,则搏出量减少,输出量减 少。

2.动脉血压:动脉血压为心肌后负荷。在前两种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动脉血压升高,

即心肌后负荷增大时,因心室收缩所遇阻力增大而导致动脉瓣开放推迟,等容 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射血速度减慢,使搏出量减少。

3.心肌收缩能力:心肌的收缩能力是指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的变化而使收缩强

- 6 -

度随机体需要发生变化的一种内在的特性。与初长度无关,但可受神经、体液 因素的调节,这种调节方式称为等长调节。

将心肌保持在同一初长度的情况下,去甲肾上腺素能使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搏

出量增多;而另一些因素,如乙酰胆碱,则使心肌收缩能力减弱,搏出量减少。 第三节 名词解释:

5、平均动脉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大约等

于舒张压+1/3脉压。

6、中心静脉压: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7、微循环:微循环指微动脉、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8、外周阻力:小动脉、微动脉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部分,称为外周阻力。 简答题:

1、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答:形成机制: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心脏的射血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基本因素,

此外还具有外周阻力。心室收缩射血入动脉,在心缩期内有1/3流至动脉系统, 2/3暂时存储在主动脉和大动脉内,使主动脉和大动脉进一步扩张,主动脉压增 高。心室舒张时射血停止,弹性贮器血管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心缩期多容纳的 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前推进,使动脉压在心舒期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影响因素: 每博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及循环血量和血 管容量的比例。

5、微循环有哪些因素构成?有哪几条通路?有何生理功能?

答:(1)迂回通路:血液由微动脉流经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进入真毛细血管网,

最后汇人微静脉。该通路中的真毛细血管数量多,血流速度慢,是血 液和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所以此通路又称为营养性通 路。真毛细血管是交替开放的,由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收缩和舒张来 控制。

(2)直捷通路:血液经微动脉、后微动脉及通血毛细血管而回到微静脉。这类通路在

- 7 -

骨骼肌中较多。这条通路比较短而直,流速较快,经常处于开放状态。 其主要功能是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由静脉回流到心脏,以保 证心 脏的正常射血;其次,血液在此通路中也能与组织进行少量物 质交换。

(3)动—静脉短路:血液从微动脉直接经过动—静脉吻合支而流入微静脉。 人的皮

肤中有较多的动静脉吻合支。这条通路的血管壁较厚,流速快,没有 物质交换功能,故又称为非营养性通路,其功能是参与体温调节。本 通路一般处于关闭状态。如果此通路大量开放,动脉血通过吻合支直 接进入微静脉,未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则会导致组织缺血缺氧。

第四节 简答题:

3、比较肾上腺素叫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作用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都能激动α、β受体,兴奋心脏、收缩血管。

不同点:肾上腺素对心脏兴奋作用强,对不同部位的血管作用不同,皮肤、粘膜、

内脏收缩强,冠状血管扩张。

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兴奋作用弱,对血管只收缩不扩张。

第6章 呼吸

第一节 名词解释:

2、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7、肺活量:深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活量。

8、时间肺活量 :指最大深吸气后用力作最快速度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空气量。 10、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称为肺泡通气量。 第二节 名词解释:

1、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O2和CO2交换。

2、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O2和CO2交换。

- 8 -

简答题:

2、讨论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答:(1)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

(2)肺通气/血流比值: ⑶气体扩散的速率:

第三节 名词解释:

1、发绀:当体表表浅毛细血管床血液中去氧Hb含量100ml血液中达5g以上时,皮肤、黏

膜呈浅蓝色,称为发绀。

2、氧饱和度: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数,称为血氧饱和度,简称氧饱和度。 3、氧含量:每100毫升血液的实际含O2量,称为氧含量。

4、氧容量:每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称为血氧容量也称氧容量。 (3、4、增加内容) 第四节 简答题:

叙述CO2、低O2和H+浓度增多对呼吸的影响机制。

答:1、CO2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且以前者为主。这是

因为血液中的CO2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与H2O结合成H2CO3继而解离出H+。 因此,血液中PCO2升高是通过H+的作用使中枢化学感受器兴奋,反射性引起呼 吸加强。

2、当血液中H+浓度升高时,血浆pH减小,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大;反之,当

血液中H+浓度降低时,则pH增大,呼吸抑制,肺通气量减少。虽然中枢化学感受 器对H+的敏感性较高,约为外周化学感受器的25倍,但由于H+不易通过血-脑屏 障。因此,血液中H+对呼吸的影响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实现的。

3、动脉血中PO2降低(低O2)可以使呼吸增强、肺通气量增多,但需血液中PO2降低

到8.OkPa(6OmmHg)以下时才有明显效应。低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并 随低O2程度加重而加强。同时低O2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途径兴奋呼吸。在轻、中 度低O2情况下,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呼吸的兴奋作用,在一定程度

- 9 -

上能抵消 低O2 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使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强,通气 量增加,纠正低O2。但严重低O2,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兴奋作用不足以抵消低 O2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导致呼吸抑制。

第7章 消化和吸收

名词解释:

4、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简答题:

1、说明胃液、胰液、胆汁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答:

一、胃液主要成分和作用。 ㈠ 盐酸: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发挥作用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②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而易于分解。 ③杀死随食物入胃的细菌。

④盐酸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⑤盐酸所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可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眎、胨及少量的多肽和氨基酸。 3、黏液和碳酸氢盐:黏液对食物有润滑作用,但它的主要作用是与胃黏膜分泌HCO-3一起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的机械摩擦,阻止胃黏膜细胞与高浓度的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

4、内因子:是保护维生素B12免受小肠蛋白水解酶的破坏;另外与回肠粘膜上皮细胞的特异受体结合,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㈡ 胰液

胰液中除含大量的水外,还有碳酸氢盐和多种消化酶。

(1)碳酸氢盐:由胰腺小导管管壁上皮细胞分泌,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