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20 13:23: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行锣开道,紧随其后是黄落伞和12面尖子旗(每杆尖子旗上都有大小两面旗,上面是小彩旗,带有铜铃,行走起来,随风摇曳,叮当作响;下面的大旗上绘有日月龙凤,上中八仙等),尖子旗后面是铜器。大排鼓两面居中,一侧四对大铙,一侧四对大钹。鼓前小铙、手钹各数对。另有弓锣数面挂在弯弓形的龙头杖下。两排鼓后面是边鼓,再后是大锣数面,挂于花叉之上,叉上各有小绢人四个,小彩旗四面。铜器后面是五面都督大旗,旗杆高两丈有余,旗上绣有“普天同庆”、“天下太平”等字样。带队者手挚令旗进行指挥。
打击乐器有大鼓、大铙、大镲、大锣、边鼓、小铙(俗称摧子)、中锣(即架子锣)、弓锣、小镲等。标旗有令旗、小旗、标子旗、大都督旗。其中大鼓直径1.5米,音色雄浑铿锵;大铙直径75公分,重12.5公斤,音色如狮吼虎啸;大锣直径65公分,音色冗长如钟;边鼓直径35公分,鼓面用羊皮制成。演奏者左手持鼓、右手拿竹条或双柳条击打,多用于铜器曲的起始和休止处的填充。小铙(俗称摧子)与大铙形状相同,直径约40公分,音色玲珑清脆;中锣(即架子锣)直径45公分,木杈上固定数个铁钩,中锣挂于铁钩之上,演奏者面对锣面击打;弓锣音色灵巧,直径35公分。竹弓为S形状,一端是龙头悬挂弓锣,另一端插于演奏者后腰间。大镲形如钹,直径65公分,中心隆起有孔,穿入红绸内扣,演奏者缠于手掌击打,音色粗犷特殊。小镲形状与大镲相同,直径45公分。
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郏县大铜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独特性。大中型曲牌分回,最大的曲牌分十回之多。而且它较多使用了连续切分音和小切分音,这种特殊节奏在古谱里是绝无仅有的。二、趣味性。它的表演形式分行进表演、即兴表演、对阵击打等。尤其是即兴表演为精彩,有顶碗击打(碗里盛满水),甩长辫击打(男性),安撩牙击打、手花击打、互抛接击打、互换击打等。演奏姿势多样,有跳跃式、坐式、立式、卧式、叠式和特技等。三、观赏性。郏县大铜器表演形式丰富多彩,乐工分工明确,反映战争场面,气势磅礴,恢宏壮观;反映喜庆场面,如行云流水、百鸟齐鸣、高叠狂欢。表具有很高的欣赏性和艺术性。四、广泛的群众性。郏县大铜器源自于民间,传承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它易学、易记、易演,老少皆宜,自形成至今,在民间已流传1700多年。是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休闲娱乐、陶冶情操、强体健身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郏县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好,郏县大铜器表演更是丰富多彩,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1988年,郏县大铜器表演“喜庆中原”在河南省首届艺术节大赛中获一等奖;1992年,“铜器闹秧”——在“中国沈阳国际秧歌舞蹈节暨民间舞蹈节”大赛中荣登金榜第一名;同年12月,郏县大铜器表演在文化部举办的北京“群星杯”评奖中,又获广场舞蹈金奖第一名;1993年元月,郏县大铜器表演参加北京“龙潭杯”民间舞蹈大赛再次夺魁,荣获三连冠。
铿锵浑厚的鼓点,变幻起伏的节奏,粗犷奔放的舞姿,郏县大铜器打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出了黄河儿女的情怀,打出了郏县男子汉的风采。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郏县大铜器将为和谐新农村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白酒之源:宝丰酒酿造
2008年6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宝丰县宝丰酒传统酿造技艺入选第八类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
中国白酒酿造源远流长。在历史典籍中,有多处关于仪狄造酒的记载。《战国策》卷二十三“魏二”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东汉人许慎在撰《说文解字》“酒”条中,也记载了“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都将仪狄奉为酒的发明人。由此可知,夏禹时期的仪狄已经酿造了醇美之酒。若以此推论,仪狄造酒的历史已有4100多年。又据载: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于汝海之南,应邑之野。所谓“汝海之南,应邑之野”,就是现在的宝丰周边地区。古时汝河流经汝州的一段称之为汝海,汝海之南就是汝河之南岸,宝丰即在汝河的南岸。应国始为殷商所设置,周灭商后,武王将自己的一个儿子改封于此,从而应国便成为周朝姬姓的嫡系子孙诸侯国。经专家考证,现平顶山市郊薛庄乡南面的原滍阳镇,即古应国都城所在地,它也是后来汉代父城县应乡,即今宝丰县南。考古学者在古应国遗址上先后发掘墓葬100余个,出土文物万余件,其中酒具酒器就有三千多件。从质地上分有铜、石、陶、玉、骨、玛瑙、绿松石等;从用途上分有杯、盅、壶等。其中最珍贵的是一组是“提梁卣”、“蟠龙纹香”、“耳环”、
“铜方壶”、“应伯壶”和“铜爵”等。从爵内的大篆铭文上可以看出其地造酒业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宏大。
宝丰县地处淮河支流汝河之南,位于伏牛山与黄淮平原过渡地带,北依汝河,南临沙河,西靠伏牛,东望黄淮。气候上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北纬34度的阳光和水土构成了酿造清香型白酒得天独厚的原生态环境。独特的地理区位、年均2200小时的日照时间、770毫米的年降雨量,800里伏牛山蕴育的百眼天然清泉,4100年从未间断的酿酒历史,赋予了宝丰酒独特的风味与气质。
宝丰酒是以优质高粱为原料,大麦、小麦、豌豆混合制曲,采用“清蒸二次清”工艺,地缸发酵,陶坛贮陈。
曲是酿酒之母,曲中含有许许多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把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变成各种有用组分,来构成酒的整体。宝丰酒的曲用大麦、小麦、豌豆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曲坯,放入可调节温度、湿度,通风的内衬房。经过上霉、凉霉、潮火、干火、后火等 5 个阶段,生长了各种有益的微生物,曲的糖化力、液化力、蛋白分解力、发酵力显著增强。曲块成熟,存入自然通风、干燥的曲房内备用。
宝丰酒的酿造需高粱、曲、稻糠。高粱为颗粒饱满、皮薄均匀的优质高粱。稻糠为金黄色新稻糠。曲粉碎为大如豌豆、小如绿豆状。高粱粉碎成每粒 4、6、8瓣,加高温水润料,水温在 95 摄氏度以上。润料要求不漏浆、无干疙瘩。装甑、糊化、加甑加浆,降温后加入粉碎的曲,入地缸密封发酵(见右图)。发酵成熟的酒醅为紫红色,清香浓郁。出缸后的香醅加入清蒸后放出香味的熟稻糠,装甑蒸馏头渣酒。其过程中,装甑、蒸馏是重要工序,技术性强,对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装甑要求勤撒见潮装,做到“轻、薄、松、匀、缓”。蒸馏要缓火蒸馏,中温流酒,大气追尾。头渣出甑后加曲再入缸发酵、加糠后再装甑蒸馏二渣酒。
最后是量质摘酒,看花量度。当酒流入接酒器内,液面上总是堆积一些泡沫,形如群花的花瓣而堆积,此叫酒花。酒花分大清花、二清花、小清花(或绒花)、过花、水花,度数分别为70-79度、62-69度、48-55度、28-35度、10-20度、5-8度。有经验的截酒师据此来摘酒,将酒分为特、优、好、中 4 种。专职评酒员品尝、化验后,入库贮陈老熟(见下图)。
生产工艺上,宝丰酒有4个关键控制点,即原料筛选,辅料清蒸,入缸发酵和蒸馏。整个酿制过程始终贯穿“清、净”二字。所谓“清”,就是红高粱不配糟,纯粮清茬发酵;“净”,就是发酵容器、生产场地和设备强调清洁卫生,与其它香型白酒最大的不同是,宝丰酒是将特制的陶缸埋于地下,再将蒸好的高粱和粉碎的酒曲拌匀后入缸发酵,所有酿酒原料不跟泥土接触,特别干净卫生,无污染,无杂味,保证了整个发酵过程的清洁纯净。
“清蒸二次清” 是宝丰酒传统的酿造工艺的核心环节,最具代表性的是入甑蒸粮、入缸发酵和装甑蒸馏。将粉碎的高粱与95℃以上的高温水按比例拌均堆集后装入酒甑,根据标准火候和上汽蒸料时间,保证蒸透不蒸过,以手捻成粉为最佳。再将蒸好的高粱降温加入粉碎成绿豆大小的曲料,方可入缸发酵。25天酒醅成熟后按照“轻、松、薄、匀、散、齐”的六字法装甑蒸馏。经过选料、粉碎、制曲、培曲、酿造五大工序,可以有效排除原辅料中的邪杂味,各道工序互不影响。清蒸原料,清蒸辅料,清茬发酵(红高粱),清蒸馏酒,充分保持了酒体清香纯正、丰满协调的独特风格。
清字当头,净字收尾,千年古法的“地缸发酵”工艺,酿就了宝丰酒纯净柔顺的自然口感。其酒质具有清香纯正、甘润爽口、回味悠长的独特风味,是我国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之一。
如今的宝丰酒酿造,传承清香型白酒古法精髓,融入现代科技工艺,实现了酿造过程中的恒温可控发酵,即以低温制曲、低温发酵、低温溜酒为核心的“三低原则”。各个生产环节的自热环境温度范围始终控制在25—35℃之间,以减少杂菌污染,使得酒体更加清澈,酒味更加纯净。由于是以自热环境温度为主掌控生产质量,为了保证制曲、发酵和蒸馏的质量,确保温度的可控性,进而保证原酒以及成品酒的品质和口感风格的稳定性,宝丰酒业在每年夏季停工,保证了清香型宝丰酒的品质风格,也形成了清香型宝丰酒不上头、醒酒快的典型风格特点,成为引领健康白酒消费的新风尚。成为清香型白酒中的上等佳品。1989年荣获国家金质奖章,位居中国十七大名酒之列。2002年获国家原产地标记保护注册认证,2007年通过中国名酒质量复查鉴评,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宝丰酒酿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荣膺“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志”授牌。
近年来,传统的宝丰酒酿造工艺面临诸多问题。一是传统工艺的关键环节全由人工完成,面临失传危险;二是所用主要原料高粱、大麦、豌豆等的种植面积急剧下降,出现供不应求;三是现代化的机械、化工产品正在不断取代传统酿酒器具和用料;四是各种假冒伪劣白酒充斥市场,并以低价销售,使传统的宝丰酿酒业步履维艰。为保护和传承宝丰酒的传统酿造技艺,新一代宝酒人在国家级白酒评委、高级工程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卢振营的带领下,经数十年的科研攻关,在挖掘、整理、继承传统酿造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宝丰酒的品质。2007年隆重推出了国色清香系列宝丰酒。该系列酒,采用30年以上优质酒基经多道工序调制而成,即延承了古酿技法,又增添了科技创新,最能代表宝丰酒清、正、甜、净的独特口味。
知识链接:据《宝丰县志》记载:北宋时,汝州有十酒务,仅宝丰就有商酒务、封家庄等七酒务。当时宝丰“万家立灶,千村飘香”,“烟囱如林,酒旗似蓑”。商酒务在今宝丰县城西北二十五里,元丰六年(1083)理学家程颢奉旨到商酒务监酒税。在办理政务的同时,程颢十分注重教育,这里随成为全国三大讲授理学的圣地之一。曾在商酒务就学于程颢的嘉祐进士朱光庭说:听先生讲授,如同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后人为纪念程颢,于商酒务修明道祠。明嘉靖四十一年(1563),于明道祠修建了春风亭,“酒务春风”成为“宝丰八景”之一。清末明初,明道祠和春风亭均毁于战火,只留下残碑断碣和依稀可见的陈迹。
宋代五大名瓷之首:汝瓷
北宋末年,徽宗皇帝赵佶因曾经做梦梦到雨过天晴,而对雨后天空的青色格外喜欢,所以非常钟情青瓷,因此要求造瓷工匠:“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赵佶的刻意追求的“这般颜色”不知难倒了多少工匠,汝州的工匠们烧制了一窑又一窑的瓷器,但“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这般颜色”却迟迟不露面。终于,工匠们在以玛瑙为釉烧制的瓷器中,看到了“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这般颜色”。汝州青瓷土质细腻,骨胎坚硬,色泽浑厚,含水欲滴。釉带斑斑小点,似津梨的皮;面隐细纹,似蝉翼,又像螃蟹爬过留下的痕,故素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说。汝瓷追求的是“天工与清新”的境界,它古朴、浓厚、天然朴拙、柔丽静雅,一下子倾倒了那位不会治国的风流皇帝。汝窑也因此成名,故有“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