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3 20:04: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鹤吃子》、《伍子胥过昭关》荣获一等奖。改革开放后,宝丰提线木偶表演队曾发展到814个,遍及赵庄、肖旗、商酒务、石桥等12个乡镇的100多个村,演出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现在,周营魔术师刘顺的魔术道具展销厅内的墙上还挂着一溜木偶。周营提线木偶现有刘关张大战虎牢关、二龙戏珠、张三拐嫂,还有动物形象老虎、狮子、仙鹤等十来套。演出时,演员一边操纵木偶表演,一边像说评书那样旁白。
近年来,随着现代文化娱乐形式的增多,原有的社会文化生态受到极大冲击,提线木偶观众越来越少,其演出市场逐渐萎缩。全县提线木偶团队不足20家。传承人大幅度减少,提线木偶艺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宝丰传统木偶戏能在各级领导的关注下,得到进一步挖掘整理,在传承人的努力下弘扬光大,重现昔日的辉煌。
一鼓两板唱人生:鲁山鼓儿词
鼓儿词,又称为鼓儿哼、大鼓,是一种鼓板击节并用加演唱的曲艺形式,因流行地域的不同而又派生出“豫东大鼓”、“大鼓京腔”、“豫南大鼓”、“豫西大鼓”、“淮北大鼓”、“淮南大鼓”、“河洛大鼓”等流派,统称河南大鼓书或河南鼓词。鼓儿词约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传入鲁山, 2009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鲁山鼓儿词的早期艺人有温长生、李金盘、孙二发、刘金堂等人,目前,只有冯国仍活跃在民间演出舞台上。
冯国生于1956年, 14岁拜师于南阳市老艺人刘延如门下,17岁独自演出。 40多年来,他不仅演唱鼓儿词,还创作了不少鼓儿词新曲目。他演出的传统鼓儿词代表曲目有《水浒传》、《杨家将》、《小八义》等8部长篇大书,自编自演的现代曲目有《和谐社会新农村》、《鹰城颂》、《夸河南》等,其中15支曲目在省、市曲艺演出中获奖。冯国的鼓儿词独树一帜,形成具有鲁山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省曲协主席夏挽群同志对鲁山鼓儿词给予高度评价,鼓励冯国先生“一定要把这一独特稀有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2007年国家曲协主席刘兰芳来平顶山视察曲艺工作时,很有兴致地和冯国先生一同切嗟鼓儿词艺术,并勉励冯先生“育人出
书走正路,树立起曲艺形象”。由于艺术成就显著,2008年,冯国先生被省曲协授予“河南省曲艺表演艺术家称号”,政协鲁山县七届、八届委员、鲁山县拔尖人才称号。
鼓儿词在唱腔上属于板腔体结构,鲁山鼓儿词主要分为“气哼腔”和“唱腔”两大类。气哼腔一般用于[起腔]与[落腔],[起腔]又分[慢起腔]、[快起腔]、[三条腿起腔]三种唱腔。鼓儿词的润腔技法很有特色:它的[起腔]及[落腔]的拖腔都是鼻音哼出来的,哼腔的用途在于起腔中用以润腔和定调。因为鼓儿词没有带有高音的乐器定音,所以哼腔就显得特别重要,在落腔中,哼长腔来加强曲调的旋律性和韵味,这也是鼓儿词特有的表现功能。
[起腔]之后是[唱腔],这是主体部分,有[平调](用于叙事)、[赞字](用于快节奏的叙事)、[叹腔]、[哭腔](用于悲哀忧伤性的叙事)等组成。在演唱技巧上,鲁山鼓儿词的唱腔要求唇、口、齿、舌发音部位和咬字的准确,声腔要求抑、扬、顿、挫、萦、行、率、结、敦、拖、呜、咽等一系列发音要求。
在道白上,鼓儿词艺人很注意口白(即道白)的清晰。道白分为“清白”、“路白”、“赞白”和“滚口白”几类。“清白”是用来交代剧情,这是鼓、板全部停下来,艺人交待剧中人物家乡居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干什么事等情况;“路白”也叫夹白,是在演唱中间用很简单几句话交待或解决问题。“赞白”与河南坠子中的赞子差不多,一般是用来颂扬人物或描写风景的。“滚口白”是剧情发展到高峰时,为了营造气氛,紧密敲击书鼓,加快节奏,用极简短有力的语言来表达坚强热烈的场面,然后煞板,留给人们一个悬念。鼓儿词的语言具有一定的程式性,称为“条子”,概括为十八景、二十六歌、七十二赞、分为诗赞、歌、赋、对、经六种形式。这六种形式包括了唱与白,根据剧情需要,在不同的曲目和演出场合套用。
在唱词的结构上,鼓儿词属诗赞体,韵、散并用。它用韵较宽,平仄不限,用韵的规律大致为每段的第一句为起韵,第二句为押韵,以后每逢单句子不押韵,逢双数句子押韵。平仄的规律大致为:凡在韵上的句子为平声,不押韵的句子为仄声。简言之,即“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分明”。
鼓儿词的伴奏乐器只有犁铧片(形如半月,长约三寸,又称钢飞)和书鼓。犁铧片拴在左手里,用食指相隔握住,然后摇动手臂用力上下甩动,使犁铧片的
两端相互碰击,发出“当当”的声响,清脆悦耳。在演唱前节奏放慢,演唱时,犁铧片只轻轻撞击,随着唱腔而伴奏,转紧板时即每拍一击。唱够一个段落时,犁铧片又响亮地敲打起来。
书鼓是直径8寸的扁圆型鼓,放在鼓架上。演唱者右手握一个鼓槌,用来击鼓。演唱前,书鼓用来打闹场,犁铧片的撞击节奏可以和鼓点的节奏相一致,也可以加花点,形成一种金鼓齐鸣的热烈气氛。演唱时,书鼓停击,或用鼓槌轻点鼓心,轻敲鼓棱,发出微弱的声响,以免喧宾夺主。常用的鼓点有:[紧急风]、[长流水]、[五鼓二板]、[凤凰三点头]、[蜻蜓点水]等。
鼓儿词的唱腔朴实流畅、具有口语化的特色,念唱白讲求字正腔圆,唱词通俗易懂,再加上鼓和钢片铿锵有力的伴奏,表演洒脱大方,艺术感染力较强,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电影、电视、网络和其它艺术形式的迅速普及,鼓儿词说唱后继乏人,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正如中国曲协副主席夏挽群所说:“一个人去世就等于这门艺术灭绝”。
因此,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抢救、挖掘鲁山鼓儿词这一民间曲艺瑰宝,并通过制定文化政策和保护措施,对鲁山鼓儿词进行扶持,培养后继人才,开拓演出市场,提高艺人待遇,扩大艺人影响,以保存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
妩媚艳丽的鱼灯花社舞
舞钢鱼灯花社舞起源于乾隆盛世,是本地农民为了庆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的升平盛世,根据河中鱼儿嬉戏游闹的情景自编自创的舞蹈。鱼灯花社舞源于民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鲜活的形式,艳丽的色彩,颇受当地民间百姓欢迎,所以传承300多年,至今经久不衷。
鱼灯的制作方法是:用小竹棍扎成鱼的形状,用彩色绸缎糊其表面,再用毛笔画上鱼眼、嘴、鳞和尾。鱼灯周身分为头、身、尾三节,这三节是可以活动的。鱼腹中固定一个约1米的木棒,舞者持棒进行表演。过去鱼腹中制作有蜡台,晚上装上羊油蜡进行表演,现在安装的是电池和灯泡,表演更为方便。舞者少则10人,多则30人,各持鱼灯,分排两队。队伍前面各有一个长1米多、宽65
厘米的鳌鱼作为社头。表演中如果遇上舞龙或舞狮社,他们都要给鱼灯社让路,以示对鳌鱼的敬重。
鱼灯花社舞的表演形式有:单头鱼、双头鱼、石榴花、对子鱼、八字形、鱼朝水等,另外还有难度较大的表演形式,如:莲花鱼、升字底等,如今已很少表演了。
鱼灯花社舞的伴奏乐器为直径1.1米的大鼓两面,鼓手两人;直径60厘米的大铙两对,击铙者2至4人;直径40厘米的中钹两对,打钹者2至4人;指挥1人。指挥者手持指挥棒,两名鼓手各击一鼓,铙手、钹手八字排开,进行伴奏表演。鼓点曲有三百锤、十样点、上桥、小麻鹊闹竹园等。鱼灯花社舞伴奏大多用三百锤鼓点,该鼓点气势宏伟,节奏鲜明,铿锵有力,激情奔放,能演奏出歌舞升平庆盛世、五谷丰登庆丰年的喜悦心情。
舞钢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鱼灯花社舞这一传统民间舞蹈的保护工作,要求有关部门把其作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民间艺术予以发掘、抢救、保护。舞钢市文化局专门成立了文化资源保护领导小组,制定了对鱼灯的五年保护规划,特别是对鱼灯的制作,将利用科技手段,将鱼灯制成嘴会张、眼会眨、尾会摆的活灵活现的鱼,创作出更引人的舞蹈形式,舞出“鲤鱼跳龙门”的绝技表演,打造出舞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精品项目。2009年,河南省政府批准了省文化厅确定的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鱼灯花社舞入选第四类传统舞蹈。
当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的升平盛世,舞钢鱼灯花社将会舞出更加精彩的优美、欢乐的舞蹈。
坚守原生态:鲁山李富才剪纸
河南剪纸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剪纸就已在民间广泛流行,还出现了以此为生的剪纸艺人,而且技艺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南宋周密的《志雅堂杂钞》中,就有一段是描写汴梁城里,出售剪纸的盛况:“昔京都大街,有剪花样者??一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独擅一时之誉。”
剪纸在河南全省范围内较为普及,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几乎县县乡乡
都有剪花巧手。河南民间剪纸的大部分内容,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关。如喜花(结婚时贴用)“鸳鸯戏莲”,是表现人们希望“婚姻美满、白首偕老”;窗花“金虎送钱”(视虎为万能吉祥物),是期盼“生活富足、金钱遍地”;“牧羊人”、“庄稼汉”、“喂猪”、“拉洋车”等等,则表现出不同历史时期芸芸众生的生活写真,服务于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三门峡市陕县、灵宝、卢氏剪纸,新乡辉县李爱荣剪纸,平顶山鲁山李富才剪纸,虽因地域不同而风格各异,但也有其共同的特点,即以表现传统民俗为主,原生态元素较多,文化内涵厚重、丰富。鲁山剪纸艺人李富才的剪纸,或是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生产,或是民间传说,其剪纸艺术的源泉多是他近70载的乡村生活。
李富才,鲁山县下汤镇人,这个看起来有点木讷的老汉,人称“奇人”,是鲁山当地的一把“巧手”。凭着从小无师自通练得的一手剪纸绝活,他被称为民间剪纸艺术家、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李富才自幼喜欢剪纸,他的剪纸不用画线打腹稿,随意剪来便是栩栩如生。平时镇上有人家结婚,他就乐呵呵的把“喜鹊登枝”、“抬花轿”、“双龙双凤”等各种各样的漂亮剪纸贴满新房。其剪纸《老鼠嫁女》中的小老鼠,抬轿的、吹喇叭的,形象各不相同,却都惟妙惟肖。李富才说:“我剪老鼠不剪胡(子),剪了就不像了。”他剪纸的图案线条简单古朴、形象逼真,风格与众不同。“你说个啥,他都会剪!你要问他会剪多少种,他自己都说不清!”“他的东西都是‘心’出的。”“才这手艺啊,别人学不来,也没法儿学,是上天赐的,他是个天才!”这些是李富才的邻居对李富才剪纸的评价。
现今大多数剪纸已不再是单纯用剪刀剪出来的,是画出来的,即先画样子,再依样儿剪。虽然看上去也漂亮多姿,却失去了剪纸的原生态美。李富才见识了不少同行的手艺后说:“我的剪法他们弄不来。他们都是先画,我不画,光剪。”按他的话说:他是看到什么、喜欢什么,就剪什么。他自己半开玩笑地说,自己的剪纸艺术是仙女传的。
李富才原生态的剪纸,朴素地阐释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