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4 1:46: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市“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时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推进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省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等为基础,结合我市实际,编制《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全市气象事业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气象科研及其成果推广应用取得可喜成绩,在气象网络通讯、决策服务等方面处于全省前列,在我市防灾减灾,尤其是抗旱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1.气象服务能力和综合效益日益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市气象部门切实加强了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重大灾害性、关键性和转折性天气过程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积极主动,为各级政府防御和减轻气象及相关灾害、应对气候变化、重大工程建设、气象能源开发利用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农业气象预报、产量预报、病虫害情报预报等为我市农业丰收保驾护航。初步建成了集“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灾害预警

防御和公共气象信息发布”为一体的市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和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电话、手机短信、网络、电子显示屏、村村通大喇叭等多种传播手段的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气象服务领域渗透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专业气象服务领域已覆盖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电力、环境、能源、旅游、体育等行业。气象工作在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2.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为配合打造“风电之都”战略,在我市建成梯度测风塔11座,为市清洁能源开发做出了积极贡献;新建成了48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个沙尘暴监测站,2个土壤水份自动监测站,气象灾害监测水平大大提高。2009年全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启动后,在辖区内将建设62个乡镇电子显示屏、20个气象灾害卫星接收器、60个气象灾害预警“村村通”大喇叭、13个乡镇自动气象站、1个高速公路气象综合监测仪、3个云地间雷电监测站、1个GPS监测站。这些气象工程的建设完成,将极大地提升我市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与水平。

气象探测网初具规模,气象观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以地面人工观测、地面气象自动监测、农业气象观测、探空雷达、天气雷达、卫星数据接收处理、雷电定位监测为探测手段的气象综合立体监测网基本框架。

气象信息网络建设成绩斐然。建成了以地面宽带网和卫星通信为主的,覆盖全省,联通中国气象局、全国各省的气象信息网络,建成了市、县两级远程视频天气实时会商系统,建成了省、市、县三级的NOTES网络办公系统。

按照“一流台站”的建设要求,市局及辖区内8个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市气象台站的工作条件和业务保障水

2

平得到明显改善。

3.人工影响天气综合效益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购臵增雨消雹火箭20台、高炮4门、作业车1辆,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40多次,为市的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74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8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5篇。

目前全市气象部门具有本科学历49人,专科学历56人。具有副研级、中级职称的人数分别为7、86人,中级以上职称技术人员数量占职工总数的67.4%,人才队伍的专业技术层次有了显著的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领导干部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二)“十二五”气象面临的形势 1.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推进,工业、农业、商业、能源、交通、运输、建筑、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环保、旅游、航空、邮电、保险等方方面面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2.气象防灾减灾的客观需要

市气象灾害种类繁多,灾情较重。干旱、大风、沙尘暴、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气象灾害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气象灾害将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生态保护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防御与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成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增强和提高气象灾害及气象次生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立和完善气象

3

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的“消息树”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气象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

3.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农业现代化,都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加强市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是在新形势下适应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4.市风、光能资源开发建设的需要

我市风、光照等气候资源丰富,风能、太阳能资源等具有巨大开发利用前景。建设甘肃清洁能源大省,开发市风、光能资源利用,必然要求我们加强风能、太阳能的监测、详查和开发利用评估,努力把潜在性的气候资源转化为现实性的生产资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亟待增强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特别是突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防御能力、减灾能力与国家防灾减灾的总体要求还存在差距;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和灾情传递体系不健全,灾害评估技术和手段相对落后,服务信息传播覆盖面有待提高。

2.预报预测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预报准确率、预报精细化程度不能满足需求,服务产品和服务手段单一。多种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测水平还不高。天气预报时效不够长,预报不够精细,尤其是气象灾害的短时预报能力和预警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3.气象综合观测和系统稳定可靠运行能力有待提高 气象观测站点分布密度不够,不能准确监测中小尺度降水分布;新一代天气雷达覆盖率亟待提高;应急移动气象观测系

4

统装备配备明显不足;专业气象观测网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4.基层台站基础设施薄弱

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单一,建设标准和建设规模普遍偏低。大部分县局(站)业务和辅助用房面积远低于中国气象局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标准。多数气象台站的水、电、暖、排污、道路等还未与市政建设联网,围墙、道路、护坡和交通工具仍存在问题与隐患。

5.气象投入机制还不够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仍未完全落实,尤其是部分市县,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执行范围和口径不一致的现象;同时,多渠道气象投入机制,尤其是社会参与气象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全面贯彻“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以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以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气象科技创新和气象人才为支撑,加快“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步伐,大力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切实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为促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把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康福祉对气象的需求作为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需求牵引公共气象服务、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根据我市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