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挺经智慧》之曾国藩与易经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18:18: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曾国藩挺经智慧》之曾国藩与易经

曾国藩生于1811年11月26日(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卒于1872年3月12日(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享年61岁,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儒,精通儒法道佛诸家学问。

《曾国藩日记》记载,曾氏系统研读《易经》五遍:第一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起,至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结束,历时一年半,一天研读一卦,反复学习,几乎没有间断;第二遍,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至二月,历时两个月,每天二至三卦;第三遍,同治五年(1866年)十月至十二月,历时三个月;第四遍,同治九年(1870年)十月,每天数卦,全部温习一遍;第五遍,同治十年(1871年)十一月初六至同治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历时两个月。曾氏现存日记从道光十九年正月开始至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其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二月下旬至咸丰八年(1858年)二月之间,长达13年中断。笔者推测,曾氏系统研读《易经》至少还有两遍。其一,《易经》是古代读书人的必修课,曾氏在中进士点翰林(道光二十年)之前,至少系统研读一遍。第二,从1861年到1872年,十年间,曾氏系统研读《易经》四遍,间隔最短一年,最长五年。据此保守地推断,在曾氏日记中断的13年间,他至少应该系统温习研读一遍。加曾国藩书法 起来应该在七遍以上。直到去世的前半月,在身体极

度衰弱,双眼几乎失明的情况下,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又系统研读《易经》一遍。可见,曾氏对《易经》的重视和热爱。

曾国藩不但对《易经》的“义理”有很深的造诣,同时,对“象数”也很擅长。他在咸丰十年十一月十一日的日记中记载:“自占一卦,问江北有兵来南岸否?遇‘坎’之‘观’卦。见者以为佳。”事情是这样的,1860年12月中旬(咸丰十年十一月),太平军兵分三路再次向祁门地区发动进攻。曾国藩四面楚歌,又一次陷入惊恐之中。他在家书中说:“自十一月以来,奇险万状,风波迭起。文报不通者五日,饷道不通者二十余日。”可见当时情况已十分危急。后来,曾国藩急调悍将鲍超救援,击败了太平军,恢复了粮道,渡过了一场危机。“坎卦”是《易经》四大难卦之一,“坎”即“险”、“陷”之意。说明当时的状况是山重水复、非常凶险。“观卦”代表事物未来的走向。观卦由上卦巽和下卦坤组成。巽代表“风”、“木”。坤代表“地”。所以观卦就是“风行大地”,也可以说“地上草木兴旺”。由“坎卦”变“观卦”,不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嘛!事情的发展果如占卦所示。

现在,我们再从曾国藩本人对应的卦象入手,看看《易经》对其一生有多么深刻的影响。曾国藩应第34卦“大壮”卦。

曾国藩应大壮卦,这是不是牵强附会呢?我们看看下面的阐述再做判断。国藩,即国之藩篱。“大壮”卦的“九三”、“九四”、“上六”三爻均为“藩”的爻象。如:“九三”(指本卦第三爻)的爻辞说:“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dí公羊)羊触藩,羸其角。”象辞说:“小人用壮,君子罔也。”意思是:“九三以阳刚处内卦之上,有小人过于盛壮而凌暴于人,而为君子所网络的现象。犹如强壮的羊去抵触藩篱,使其角受损伤的现象。象辞说:小人用壮,会因凌暴于人而被君子捉获。”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看到曾国藩的一生与大壮卦有某种应对关系呢?曾国藩以一介儒生从戎,建立湘军,剿灭太平军,从而保住了大清王朝不致过早覆灭,成就了名副其实的国之藩篱、同治中兴四大名臣之首的美誉。我们看这与大壮卦九三的爻辞是何其的吻合。曾国藩一生研读《易经》。国藩的名字是他中进士之后自己改的,说不定就是从大壮卦而来的。

大壮卦的卦辞说:“大壮,利贞。”意思是:“大壮,在阳道盛壮之时,利于守正,以获盛壮之利。”象辞说:“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意思是:“雷在天上,有大壮的现象。君子观察大壮的现象,以之处世,非礼不行。”以之比照曾国藩一生,预示曾国藩要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非礼弗履,应在曾国藩身上,是说他一生恪守儒家“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信仰,不越雷池,不破藩篱。在扑灭太平天国运动后,湘军核心将领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曾国荃、鲍超等曾以不同方式试探或怂恿曾国藩趁势灭掉清王朝,恢复大汉正统,甚至还秘密召开过一个“玄武湖会议”,意欲再来一次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但是,曾国藩对此断然拒绝。正是“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曾国藩是深谙大壮卦的。如果他真的黄袍加身,那就是“非礼而履”了。那是很难成功的,甚至是灾难性的。

这一点在大壮卦“上六”的爻辞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印证。上六的爻辞说:“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随,无攸利,艰则吉。”意思是:“上六居大壮之极,有壮羊触到藩篱,既不能退,又不能进的现象。他是无所利的,如果能临事而惧、恪守本卦的阳刚贞正,就能克服艰难,最终是吉利的。”《易经》反复阐述盛极则衰、物极必反的道理。上六已经到了大壮卦的极点,盛壮之极,再进必衰,因此才会有“不能退,不能随”的现象,如果再往前进,是“无攸利”的,是“不祥”的。

曾国藩在扑灭太平天国后,正是处于“不能退,不能随”的两难境地。一方面,他坚决恪守“克己复礼”、“非礼弗履”的信念,断然拒绝称帝。另一方面,清廷对其倍加疑忌和防范。当时清廷上下盛传一句话“赶走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足见对其疑忌恐惧之重。他曾反复考虑解甲归田以避祸,但被他的贴身幕僚赵烈文所谏止。理由是,他已与太平军结下了深仇大恨,如果不手握兵权,必有身家性命之虞,即使朝廷放过他,仇人也绝不会放过他。怎么办呢?还是大壮卦给他指点了迷津,“艰则吉,咎不长也。”事实上,曾国藩正是这样恪守贞正,不越藩篱,从而渡过难关的。在接到克复江宁的捷报后,曾国藩不是像常人想象的那样如释重负,甚至欣喜若狂,而是战战兢兢,终夜难眠。他在思考如何摆脱进退维谷的局面。还真是想到了一个高招,这就是裁军。但这个裁军里面

是富有玄机的,那就是裁湘留淮,裁陆留水。裁撤湘军以释清廷疑忌,保留李鸿章的淮军,并力保湘军水师转为正规军,既保存了实力,又确保了自身地位和安全,实现了“吉”的结果,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功高盖主而寿终正寝、善始善终的奇迹。

很有趣的是,曾国藩的两个隔代“高徒”毛泽东和蒋介石也都应对了《易经》中的卦象。

蒋介石应在《易经》第16卦——“豫”卦上。蒋介石应豫卦,有根据吗?有!我们看豫卦“六二”的爻辞是怎么说的:“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辞说:“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意思是:“六二爻有坚定不拔确立于石头间的象征。不终日之间,随时都要贞正自守,就会吉祥。象辞说:所谓不终日之间,贞正便吉,是说必须要中正自处。”蒋中正,字介石。想必给他取名之人一定是深通豫卦的。如其不然,那才真叫天缘凑合呢。

再看豫卦的卦辞:“豫,利建侯行师。”意思是:“豫卦,具有利于建立侯王基业与聚众行师的象征。”这不是正应了蒋介石一生的功业吗?蒋介石应对的豫卦中也有震雷。雷出地奋,预示着他是要一鸣惊人,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那么,他能否干成呢?按照豫卦的启示,他可能干成,也可能干不成,或者有成有不成。这不等于没说嘛!当然不是,玄机在下面。我们来看豫卦的彖辞:“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tè差错)。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意思是:“豫卦的现象是,得阳刚的感应而得行其志。它有顺时以动的作用,所以叫豫。因为豫卦有顺时以动的作用,所以天地的运动也正如它顺时而动,何况建立侯王基业和行师的事呢!天地运行的规律也要顺时而动,所以日月的运行不超过规则,才使春夏秋冬四时不致于出现偏差。圣人的德业应天顺人而采取行动,那么,刑罚清简而民心悦服。豫卦所包含的顺时的意义是多么重大呀!”

这就很清楚了,原来成功与否的玄机在“时义”。顺时而动则成,逆时而动则败。就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除时义之外,还有两个玄机。那是什么呢?还来看豫卦六二的象辞:“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就是说,要想成功,还要行中道,守贞正。“时义”即“时势”,“中道”即所处的“位置”,“贞正”表示事物的“性质”。原来,须要时、位、性三者俱得,才能成功,才能吉祥,才能豫悦。

那么,蒋介石叱咤风云几十年的军政生涯是否做到了顺时而中正呢?答案是,他有时做到了,有时背离了。因此,他成为一个集功过于一身,毁誉参半的一代枭雄。比如,九一八事变后,在民族大义与小党团利益之间,他置民族大义于不顾,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命令张学良不战而退,一心用于剿共。这就是逆时而失中正,大节有亏。西安事变之后,他迷途知返,联共抗日,八年抗战,终得胜利,尽管出于被逼,仍是顺时而中正的,因此绘就了他光彩夺目的人生篇章。抗战胜利后,他又旧病复发,故伎重演,不顾举国上下饱经战祸、思和平建国如望甘露的大势,一手撕毁国共双十协定,重开内战,终至众叛亲离,败守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