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试题(全国卷II,解析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0 6:47: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37.(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各题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引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得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材料三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人增长到1891年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二等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实战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12分)

(2) 根据材料二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12分)

(3) 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很大,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

因。(8分)

【答案】 (1)特点: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6分)

背景: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6分)

(2)特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

民地、半殖民地色彩。(6分)

影响:改变城市布局;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

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6分)

(3)中国:列强经济侵略,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破产农民难以转化为产业工人。(4分)

11

英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社会经济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4分)

38.(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8年宝钢遇到授产30年来最大的困难,宝钢人士到,必须依靠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战胜困难。为此,宝钢组织了全员参与的“最佳实践者”活动。这一活动激发了员工的智慧与活力。他们巍然节能降耗、优化生产工艺和设程等主题,自主确定技术创新课题5576个,提出合理化建议161656条。其中142380条被采纳,实现经济效益10.588亿元。2009年1至5月,宝钢销售收入715亿元,利润27.3亿元,在国内钢铁业中收入和利润排名第一,实现了逆势而上。

宝钢总结这一活动的经验,认为最有力量的是四个字:“尊重劳动”。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最佳实践者”)活动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原因。(12分)

(2)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宝钢为什么能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逆势而上。(10分)

(3)“最佳实践者”活动凸显了“尊重劳动”的理念。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说明为什么药“尊重劳动”。(10分)

【答案】(1)激发员工生产和革新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3分)采用合理化建议为企 业节省了成本;(3分)技术创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3分)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3分)

(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囡起作用。

12

(3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是宝钢发展的外因;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生产

、 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材料一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和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止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 材料二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最大的国家,工农业较发达,主要有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工业。2007年以来,哈萨克斯坦成为中亚地区最重要的油气生产和输出国。2009年12月14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见图5)通气仪式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举行,该天然气管道开通前,中国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主要依靠海运;管道开通后,不仅缩短了天然气的运输距离,而且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中亚各国在能源战略上,希望实现出口的多元化。同时,中亚各国能源企业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引进国际资本和技术。

13

材料三

冷战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加强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就边界地区相互信任和边界地区及互相裁减军事力量问题举行谈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上海五国”机制。

2001年6月,上述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五国”的基础上,为加强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规模级数转移的特点和意义。(16分)

(2)根据材料一,二 分析哈萨克斯坦工业分布的主要特点及成因。(16分)

(3) 图5中所示天然气管道长度约为(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4 分)(提示: sin45°≌ 0.71)

A. 1 300 km B. 1 800 km C. 1 000km D. 2 100km

(4)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开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指出中和与中亚国家进行能源合作时应采取的主要策略。(10 分)

(5)中亚地区历史上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列举汉,唐时体现这一纽带作用的具体史实。(4 分)

14

(6)结合本题材料和所学政治常识,分别说明中国加强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出发点和有利条件。 (10 分)

【解析】本题第(1)问和第(5)问属于历史学科,第(1)问回答苏联完成企业大规模转移的特点和意义,回答意义从背景看是战争时期被迫转移,从转移企业类型看,以国防工业为主,从转移方式看是政府行政领导,从结果看反映效率较高。回答意义,结合当时的背景作答,是在战争状况下为保存实力而进行的工业转移,也达到了此目的,同时也改变了苏联工业的地区分布。第(5)问,回答汉、唐时期与中亚交往的史实,调用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史实即可。第(2)~(3)问主要考查工业的分布特点与成因。读图可知,该国机械、冶金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主要是苏联工业的转移、国防的需要等;石油天然气的开采与加工主要分布要西部,原因是西部(里海附近)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输油管道的长度,可以根据不同纬度相差1个经度的距离约为111×cosα计算,其中α为该纬线的纬度。第(4)问第一小问属于意义类试题,考查中国一中亚天然气管道开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具体可从对中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思考组织答案;第二小问要紧扣能源合作来提出具体建议和措施,具体可从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建立合作机制、签订贸易协定等角度切入。第(6)问考查国际合作的有关知识,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中国与中亚各国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