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9:32: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分析

作者:李宝峰

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09期

[摘要] 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实际就是与世界经济发生联系、融合的一个过程,具体包括生产要素方面的联系,如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经营活动的联系,如研发、供应、生产、营销等方面。

[关键词] 国际化 企业战略 模式选择

企业国际化战略,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积极参与世界分工体系,由国内经营向全球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所做出的战略选择。从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基本表现为:在规模上是由小到大;在经营范围上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在价值链网络上由单一走向复杂。因此,我们可以将企业的国际化理解为一个双向发展的过程,即包括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层面。内向国际化活动主要包括技术引进、三来一补、国内合资合营等;外向国际化活动主要包括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等。同时,企业内向国际化与外向国际化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存在着全过程、多渠道、多方式的联系,企业国际化从初期的技术、设备的进口开始,通过内向的国际经济联系,既为 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又间接将企业与国际市场相连接。另外,这种联系不仅仅发生在初期,出口和跨国战略联盟实际上都体现出内向与外向国际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从国际经验看,一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着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规律与趋势。根据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一国人均GNP数值的水平,与该国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存在如下关系:

邓宁是在研究了67个国家1967年~1975年间直接投资流量与人均GNP的关系之后得出这一结论的,即一国的对外投资状况与人均GNP呈正比例关系,即随着人均GNP的增加,该国的对外投资数量将出现逐步增加的趋势。从这些年来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一理论在分析一国国际直接投资所处的发展阶段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NP表示)之间的关系方面,基本符合各国直接投资的发展规律。

如果将中国的投资发展过程比照上述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以投资总量的变化来划分投资发展阶段,大致是这样的:1979年~1991年经历了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一阶段,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都很小,粗略计算得出,这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年增长率为11.15%;1992年以来,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二阶段,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规模较大,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了一定规模,净对外直接投资额表现为绝对值不断扩大的负数。据计算,199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年~2005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在40%以上。2006年中国人均GNP突破2000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按邓宁的直接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我国已处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度时期,即作为外资母国的地位显著上升,作为东道国的地位相对下降。

此外,根据有关国际机构对2007年~2011年中国资本流出入水平的研究,直接投资输出输入将经历一个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化发展。由于对外投资增加的速度快于外资流入的速度,虽然对外投资净额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是负数,但数值将开始减小。2005年中国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的差额达到670亿美元的峰值,2006以后,由于我国对外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我国的净外资流入绝对值呈逐年递减趋势。到2011年,我国吸收外资929亿美元,对外投资540亿美元,差额将缩小到209亿美元。这正是投资发展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度的典型特征。

数据来源:Columbia Program 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World investment prospects to 2011: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challenge of political risk”

那么,在这样一种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应如何进行国际化经营模式选择呢?

第一,要坚持进行制度创新,激发企业竞争活力。制度创新是企业整个创新活动体系的基础。它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竞争力需要主客体联动,建立能给企业造成动力和压力的体制和机制,使企业有一个培育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和成长环境。基于这一点,就市场竞争而言,就是要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变革体制、转换机制、激发自身提高竞争力的内动力。

第二,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在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是具有领先技术且不断创新的核心产品,要具备强大的自主开发能力,是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 第三,要培育塑造文化精神,打造企业竞争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正日益成为体现企业竞争实力,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内在需求。可以说,文化竞争是市场竞争的载体,市场竞争是文化竞争的表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集中表现在文化竞争力这个层面上来。 第四,做好海外目标市场的选择工作。结合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企业的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求,在技术的适用性上更强。同时,从动态的角度看,在企业实力得到积累的前提下,国内企业也可以将目光转向发达国家,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从边缘到中心”“农村包围城市”可以说是海外目标市场筛选过程中的首选之策。 第五,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市场进入方式。就国内企业而言,缺乏对于海外市场竞争情况的了解,以及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匮乏是困扰其海外扩张的主要瓶颈。因此, 国内企业在海外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场进入方式的选择上,就采用了渐进性的策略,从低风险、低控制的进入方式,逐渐向高风险、高控制的进入方式过度。对于众多中小企业而言, 贸易方式(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仍然是进入海外市场的首选。这不仅有利于控制出口渠道和出口产品的价格,同时还有利于及时掌握海外市场信息,积累国际营销 经验,培养国际经营人才。

第六,充分运用利基战略。国内企业本身也是一个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变迁过程。这一变迁过程,利基战略常常是一种有效突破国外市场的竞争战略。利基战略是以专业化战略为基础的一种复合战略,可以看成企业跨国经营,并不断成长壮大的竞争战略选择。该战略的实质就是结合自身优势,寻找市场缝隙,集中力量进入,专业化发展,并成为领先者,实现市场渗透,同时建立各种壁垒,不断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例如,海尔集团在美国市场上就恰当地运用了利基战略,它并未直接向GE、惠尔浦等企业占优势的200L以上的大型冰柜发起攻击,而是在美国市场开发出了从60L到160L的各种类型的小型冰柜和设计新颖的酒柜, 然后再考虑市场的全面渗透。再如,格兰仕的微波炉制造、万向集团的万向节生产,都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战略。这一战略选择对广大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更具借鉴意义。

第七,建立战略联盟。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单个企业的力量都比较薄弱,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后发劣势非常明显。关联企业之间可以结成企业联盟,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的”共享”要素,发挥各自异质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形成一种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当前一个可行的方案就是由非政府组织出面,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组织中国同行业的领先企业,组建行业集团,尽快培育出几十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和相当规模的本土跨国公司。由非政府组织出面,在政府的指导下组建行业集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所有的活动策划、方案运作等是完全市场化行为,不会给一些国家否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以借口。同时,由民间组织出面组建行业集团具有很强的灵活机动性,有利于从分散的公司向大企业集团逐步平稳过度。

第八,要大力推进人才战略。在加快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技术、管理的同时,要强化人才的引进和本土人才的培养,增强企业综合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总之,由于中国的跨国公司尚属年轻,在向海外投资扩张和开发海外市场中,需要在实践和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成功的经验和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同时,要从中国国情与企业发展需要出发,创新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管理模式。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也没有一种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企业必须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借鉴、吸收,最后创新发展出适合本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