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每章课后习题答案全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4/26 11:13: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 第五版答案 高鸿业

(1)求均衡收入。 (2)求预算盈余BS。

(3)若投资增加到i=100,预算盈余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

(4)若充分就业收入y=1 200,当投资分别为50和10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为多少? (5)若投资i=50,政府购买g=250,而充分就业收入仍为1 200,试问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多少? (6)用本题为例说明为什么要用BS而不用BS去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 解答:(1)由模型 可解得均衡收入为

100+0.8tr+i+g100+0.8×62.5+50+200

y===1 000

0.2+0.8t0.2+0.8×0.25 (2)当均衡收入y=1 000时,预算盈余为

BS=ty-g-tr=0.25×1 000-200-62.5=-12.5 (3)当i增加到100时,均衡收入为 y=

a+b·tr+i+g100+0.8×62.5+100+200450

===1 125

0.41-b(1-t)1-0.8(1-0.25)

这时预算盈余BS=0.25×1 125-200-62.5=18.75。预算盈余之所以会从-12.5变为18.75,是因为

国民收入增加了,从而税收增加了。

(4)若充分就业收入y*=1 200,当i=5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 BS*=ty*-g-tr=300-200-62.5=37.5

当i=10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没有变化,仍等于37.5。 (5)若i=50,g=250,y*=1 200,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

BS*=ty*-g-tr=0.25×1 200-250-62.5=300-312.5=-12.5

(6)从表面看来,预算盈余BS的变化似乎可以成为对经济中财政政策方向的检验指针,即预算盈余增加意味着紧缩的财政政策,预算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意味着扩张的财政政策。然而,如果这样简单地用BS去检验财政政策的方向就不正确了。这是因为自发支出改变时,收入也会改变,从而使BS也发生变化。在本题中,当投资从50增加到100时,尽管税率t和政府购买g都没有变化,但预算盈余BS从赤字(-12.5)变成了盈余(18.75),如果单凭预算盈余的这种变化就认为财政政策从扩张转向了紧缩,就是错误的。

而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衡量的是在充分就业收入水平上的预算盈余,充分就业收入在一定时期内是一个稳定的量,在此收入水平上,预算盈余增加,则是紧缩的财政政策,反之,则是扩张的财政政策。在本题(4)中,充分就业收入y*=1 200,当i=5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为37.5,当i=100时,由于财政收入和支出没有变化,故用y*衡量的BS*也没有变化,仍等于37.5。但在本题(5)中,尽管ty*未变,但g从200增至250,故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减少了,从37.5变为-12.5,因此,表现为财政扩张。所以我们要用BS*而不是BS去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 14. 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

解答:一单位高能货币能带来若干倍货币供给,这若干倍即货币创造乘数,也就是货币供给的扩张倍数。如果用H、Cu、RR、ER分别代表高能货币、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用M和D代表货币供给量和活期存款,则 H=Cu+RR+ER(1) M=Cu+D(2) 即有

Cu+DM= HCu+RR+ER

再把该式分子分母都除以D,则得

21

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 第五版答案 高鸿业

Cu/D+1M

= HCu/D+RR/D+ER/D

这就是货币乘数,在上式中,Cu/D是现金存款比率,RR/D是法定准备率,ER/D是超额准备率。 从上式可见,现金存款比率、法定准备率和超额准备率越大,货币乘数越小。 15. 假定现金存款比率rc=

Cu

=0.38,准备率(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r=0.18,试问货币创造乘数为多D

少?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1+rc1.38

解答:货币乘数为km===2.46。

rc+r0.38+0.18

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ΔM=100×2.46=246(亿美元)。 16. 假定法定准备率是0.12,没有超额准备金,对现金的需求是1 000亿美元。 (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提高到0.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假定总准备金仍是400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存款准备率仍是0.1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解答:(1)在本题中,没有考虑现金存款比率问题,因此,货币乘数是准备率的倒数。于是,货币供给M=1 000+400/0.12=4 333.33(亿美元)。

(2)若法定准备率提高到0.2,则存款变为400/0.2=2 000(亿美元),现金仍是1 000亿美元,因此货币供给为1 000+2 000=3 000(亿美元),货币供给减少了1 333.33亿美元。

1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即基础货币增加10亿美元,则货币供给增加:ΔM=10×

0.12=83.33(亿美元)。

第十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 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

解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现用图17—1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7—1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图为IS—LM图。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点,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1和r1。将P1和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

现在假设P由P1下降到P2。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E2点。E2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2和r2。对应于上图中的点E2,又可在下图中找到

D2点。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于是就有许多P与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的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可以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向关系。即总

22

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 第五版答案 高鸿业

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 价格水平越高, 需求总量越小; 价格水平越低, 需求总量越大。

2.为什么进行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被称为需求管理的政策?

解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的。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来调控宏观经 图17—1

济,所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被称为需求管理政策。 3.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解答:总供给曲线描述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可推导出总供给曲线。资本存量一定时,国民收入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所以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于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理论。 4.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以被区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

解答: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的变化及调整速度的看法是有分歧的。

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没有阻力,在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能够得以出清,这使经济的就业总能维持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上。因此,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

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认为,在短期,一些价格是有黏性的,从而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动而调整。由于工资和价格黏性,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水平线,表明经济中的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作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基础的思想是,作为工资和价格黏性的结果,劳动力市场不能总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所需的劳动,因而他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认为是不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的。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的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分别代表着关于劳动力市场的两种极端的说法。在现实中,工资和价格的调整经常介于两者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这即为常规的总供给曲线。

总之,针对总量劳动市场关于工资和价格的不同假定,宏观经济学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总供给曲线。 5. 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互动,说明宏观经济中的萧条、高涨(或过热)和滞胀的状态。

解答:宏观经济学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经济中的萧条、高涨和滞胀状态的说明,主要是通过说明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来完成的。如图17—2所示。

图17—2 萧条状态与高涨状态的说明

从图17—2可以看到,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第一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23

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 第五版答案 高鸿业

第二种情况是,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向右移动到AD′时,短期总供给曲线ASS和新的总需求曲线AD′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第二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现在假定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可以用图17—3表示。

在图17—3中,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两者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现在由于出现供给冲击,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到AS′S,总需求曲线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

图17—3 滞胀状态的说明

6.对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和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加以比较,并说明二者的异同。

解答:二者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主要说明单个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主要说明总体经济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决定。二者在图形上都用两条曲线来表示,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数量(产出)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向右下方倾斜的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延伸的为供给曲线。

但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其一,两模型涉及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描述的是微观领域的事物,而宏观经济学中的AD—AS模型描述的是宏观经济领域的事物。其二,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中的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是消费者行为理论,而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它们均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而总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劳动市场理论和总量生产函数,它们均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其三,各自的功能不同。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在说明商品价格和数量决定的同时,还可用来说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动对价格和商品数量的影响,充其量这一模型只解释微观市场的一些现象和结果。宏观经济学中的AD—AS模型在说明价格和产出决定的同时,不仅可以用来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现象,而且可以用来说明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结果。

7.设总供给函数为yS=2 000+P,总需求函数为yD=2 400-P: (1)求供求均衡点。

(2)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3)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4)如果总供给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5)本题的总供给曲线具有何种形状?属于何种类型? 解答:(1)由yS=yD,得 2 000+P=2 400-P 于是P=200,yD=yS=2 200,即得供求均衡点。

(2)向左平移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 yD=2 160-P 于是,由yS=yD有 2 000+P=2 160-P P=80 yS=yD=2 080

24

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 第五版答案 高鸿业

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3)向右平移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 yD=2 640-P 于是,由yS=yD有 2 000+P=2 640-P P=320 yS=yD=2 320 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4)向左平移10%的总供给方程为 yS=1 800+P

于是,由yS=yD有 1 800+P=2 400-P P=300 yS=yD=2 100 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 (5)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属于常规型。 8.导致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解答:导致总需求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有: (1)家庭消费需求的变化; (2)企业投资需求的变化; (3)政府购买和税收的变化; (4)净出口的变化; (5)货币供给的变化。

导致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有: (1)自然灾害和战争; (2)技术变化;

(3)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 (4)工资水平的变化; (5)对价格水平的预期。

9. 设某一三部门的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200+0.75Y,投资函数为I=200-25r,货币需求函数为L=Y-100r,名义货币供给是1 000,政府购买G=50,求该经济的总需求函数。

解答:收入恒等式为Y=C+I+G,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和政府购买代入其中,得Y=200+0.75Y+200-25r+50,化简后,得 Y=1 800-100r(1) 式(1)即为该经济的IS曲线方程。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M/P=L,将货币需求关系式和货币供给数量代入其中,有

1 000

=Y-100r, 其中P为经济中的价格水平 P

1 000

上式化简为: Y=100r+(2) P

式(2)即为该经济的LM曲线方程。

为求该经济的总需求曲线方程,将式(1)、式(2)联立,并消去变量r,得到 500

Y=900+

P

上式即为该经济的总需求曲线。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1. 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哪一种失业问题更严重些?

解答:一般来说,结构性失业比摩擦性失业问题更严重。因为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者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摩擦性失业的失业者都可以胜任可能获得的工作,所以增强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增加就业信息,协助劳动者家庭搬家等都有助于减少摩擦性失业。而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是劳动力市场失衡造成的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