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重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2 17:20: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二章

绝对优势理论

理论提出者:亚当·斯密 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

基本观点:当两国都拥有各自的绝对劳动生产率优势时,互利贸易就可以产生了。 绝对优势是对外贸易的基础 贸易模式:两国各自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贸易利得:分工改善了的劳动生产率 政策主张:自由贸易政策

概念:一个国家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本绝对地高/低于另一国。 绝对优势来源:自然禀赋优势或获得性优势

适用范围:非常一小部分的贸易,主要是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 比较优势原理

理论提出者:大卫·李嘉图 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基本观点:一个国家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即使劳动成本都高于或低于其他国家,但只要在劳动投入相对量上有所不同,就可以参与国际分工和进行国际贸易。

贸易基础:比较优势。

贸易利益来源:分工产生的劳动生产率改进 政策主张:贸易改善了两国福利,自由贸易政策

需求相似理论:两国需求结构越相似,产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第三章

生产可能性曲线:一国完全使用其所有资源,并利用最优技术,可能生产的两种商品各种不同组合的曲线。

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给社会或国家带来相同的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作用:决定一国的偏好与需求情况,用来反映福利水平高低 特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形状。

不相交的

更高的无差异曲线表示更高的满足程度

斜率是负的,其绝对值即边际消费替代率(MRS)

边际替代率(MRS):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一国为额外一单位某种商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它由无差异曲线上的消费点的斜率决定,并随一国对该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下降。

边际转换率(MRT):一国要多生产一单位某商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这是商

品的机会成本的另一种说法,由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生产点的斜率给出。 递增的机会成本:一国要生产额外的一单位某种商品而必须放弃生产的另一种产品数量的递增。(如下左图所示)

孤立均衡点: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切点。(唯一切点,如下右图所示)

经济学意义:一国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在均衡点上进行生产和消费时,它就达到了均衡,即福利最大化。

贸易条件下的相对均衡价格

互惠贸易的国际交换价格范围:介于经济孤立均衡时两国国内交换价格之间

均衡国际相对价格与贸易利得:A国对Y(B国的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强,而B国对X(A国的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弱,贸易的相对均衡价格就越接近A国的孤立均衡相对价格,A国在贸易中的地位就越低。

第四章

提供曲线:又叫相互需求曲线或进出口曲线

概念:一国在不同相对价格水平下愿意进口的商品数量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的组合点

的轨迹

含义:反映一国在不同相对价格水平下愿意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量 形状:凸向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轴 切线斜率的含义:国际相对价格

A国在生产更多用于出口的X时会面临机会成本递增问题

A国消费的Y越多,X越少,Y的边际效用就会低于X的边际效用

贸易条件: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

第五章

要素禀赋:本国某种可利用的生产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比另一国有相对低的价格。 要素禀赋理论(H-O定理):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充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

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2×2×2模型 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 产品要素密集度不会改变 规模报酬不变 不完全分工

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市场都是完全竞争

要素在国内能够自由流动,但在两国间不能 充分就业 贸易均衡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定理):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收入乃至绝对收入。具体来说,国际贸易会使各国的同质劳动获得等额工资(即两国工资率趋等),同样,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资本获得均等收益(即两国利率水平趋等)。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国际贸易会提高各国相对丰裕或者相对便宜要素的价格(收入),降低各国相对稀缺要素或者相对昂贵要素的价格(收入)。

具体地说,贸易使A国劳动者收入上升,资本所有者收入下降。B国劳动者收入下降,资本所有者收入上升。 里昂惕夫之谜:经验数据表明,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度比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高。这与H-O模型预测相反。(不符合要素禀赋理论) 评价:里昂惕夫之谜并非推翻H-O理论。

随后,在对里昂惕夫之谜寻求解释过程中发展了H-O 理论,产生了一些新的贸易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