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精品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0:39: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教学目标

1.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双壳类动物和昆虫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3.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认同应辩证地认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双壳类动物和昆虫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三、教学设计思路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种类最多的两大类群。这两大类群中的许多动物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同时采取问题引导、表格归纳等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由具体动物的特征逐步归纳总结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比较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说明节肢动物的结构更为复杂。此外,运用讨论、资料分析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有关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视频资料,常见的双壳类动物(如河蚌、扇贝、文蛤、缢蛏等),解剖的实验器材,节肢动物(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蜈蚣、虾等)的标本,搜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实例资料等。 2.学生准备

搜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实例(如有条件,还可调查市场中软体动物的种类,并准备1至2种熟悉的种类用于交流。) 五、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展示:福寿螺的图片,有关外来物种福寿螺入侵的报道。 提问:它们虽然形态各异,但都属于软体动物。那么,它们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导人新课 呢?你知道的软体动 物还有哪些? 对学生的陈述暂时不予对与错的评价,进一步提问:乌贼、章鱼等体外不具有硬的贝壳,为什么也属于软体动物?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软体动物的特征。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观看,并初步认识到可食用 观察、归纳:许多软体动物的身体表面具有硬的贝壳。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曾接触过的软体动物。 疑惑,产生求知欲。认识到科学实验和观察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 展示:各种各样的软体动物的图片。 的一些软体动物也会造成危害。 学习兴趣。

视频展示:双壳类动物(如缢蛏) 认真观察,了解双壳类动物通的运动,引导学生观察水由哪里出入动物体内。 实验:打开缢蛏(或其他双壳类动物)的贝壳,揭开部分外套膜,观察内部结构。指导学生的操作。 组织学生将实物与书中的图片相结合进行观察,并讨论以下问题。 观察双壳类动物的内部结构 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 2.你所观察的动物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呢? 进一步引导学生推理,缢蛏是如何获取食物和排出食物残渣的呢? 提问:缢蛏的这些主要结构与它的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吗?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归纳缢蛏的结构特 点。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完善表格,共同总结归纳双壳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在学生获取经验性材料的基础上,构建生物学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过肌肉的收缩来辅助运动;水通过人水管和出水管进出动物体内。 明确规范的操作步骤。 以2~4人为小组进行实验和观察,认识相应的内部结构,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依据经验推知贝壳具有保护动物的作用。 2.靠足运动,用鳃呼吸。 推测缢蛏取食、排出食物残渣的过程。 变式练习,巩固概念。 形态结构 外套膜及 贝壳 足 鳃 出水管和入水管 功能 保护 运动 呼吸 食物和气体进出的通道 意义:适应水生环境 观察其他种类的软体动物,与双壳类动物进行比较,与教师共同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物的概念。 提问:你能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讨论,结合书本内容以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举例说明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 关系。 分析软体动物对人类有益和该辩证地看待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辩证地分析事物。 通过归纳,将形象思维转化成抽象思维,由个别到一般归纳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展示:各类软体动物的图片,重点归纳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说明乌贼、章鱼的结构特点。 提问:这些种类的软体动物和双壳类动物在结构上有哪些共同特征? 反馈:下列动物中,哪些是软体动物,哪些不是?你还知道哪些软体动物? 观察判断,进一步巩固软体动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验,举例说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吗? 展示:教师和学生搜集的相关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归纳。 有害两个方面的相关资料,认同应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展示:蝗灾和蝗虫的图片。 提问:蝗虫的体表也比较坚硬,与软体动物相比,蝗虫有哪些特点? 观察 蝗虫 展示:其他几种常见节肢动物的图片(如蜘蛛、蜈蚣、虾、鼠妇、蝉、蟋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图片,初步感知。 1.蝗虫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态环境。 2.回忆软体动物的特征,进行比较,初步认识节肢动物。 知节肢动物身体和足都分节,且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不同。 组织学生观察一些节肢动物的标本或直接观察课本上“观察与思考”中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归纳,填写表格。 引导学生对表格进行横向比较,找出结构特征最相似的动物。 讲解:蝗虫与七星瓢虫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类群。 提问:昆虫有哪些特征呢? 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特征 展示:蝗虫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 1,蝗虫的身体分为几部分? 2.与软体动物相比,蝗虫的运动器官是什么?它的运动方式与蝗虫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3.与软体动物的贝壳相比,蝗虫的外骨骼有什么功能?这又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问:昆虫的外骨骼尽管对昆虫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限制了昆虫的生长。昆虫是如何解决这一 问题的呢? 展示蝉的蜕皮过程(图片或视频,还可以到药店找一些蝉蜕)。 请饲养过家蚕的同学介绍家蚕蜕皮的情况和蜕皮后身体的变化。 通过实验认识蝗虫的呼吸 演示实验(或展示录像): 蝗虫的呼吸(见背景资料第10条) 提问:为什么蝗虫的腹部进入水中,则死亡。 讲解:蝗虫的体表有气门,用于呼吸。 提问:蝗虫的呼吸方式又与它的生

依据观察的事实,填写表中内容。 认真观察、比较,得出:蝗虫与七星瓢虫的特征最相似。 仔细观察图片,思考讨论。 1.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2.蝗虫的足分节,既可以支撑身体,又可以跳跃。蝗虫具有两对翅,用翅飞行。 3.蝗虫的外骨骼,既能保护动物体内部的柔软器官,也可以防止蝗虫体内水分的蒸发。以上特点使蝗虫更好地适应陆地环境,活动范围更广泛。 部分学生介绍自己饲养家蚕的过程(或介绍棉铃虫等昆虫发育过程,棉铃虫一龄虫、二龄虫等,就是通过蜕皮次数来命名的),从客观实例中更好地理解蜕皮的意义。 观察推测:这可能与蝗虫的呼吸有关。 分析推理:气体通过细小的气门出入蝗虫体内,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于陆地生活。 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出发,理解蝗虫的呼吸。培养学生科学实证的意识。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述的能力。 帮助学生在分析判断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意图 引起学生的兴趣,认识动物的生活环境以及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蟀、蟹等)。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3.比较几种动物的外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