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0:07: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作者:时以亮

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1年第02期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的科学教育要以探究为核心。新课程实施以来,这一理念已深植广大科学教师心中,但是在探究式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交流和表达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缺乏关注,本文从营造宽松、和谐的表达与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表达与交流,运用激励性评价提升学生表达与交流四个方面,阐述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关键词:表达与交流;科学教学;激励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2-092-001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已深植广大科学教师的心中。表达与交流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环节之一。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忽略了表达和交流,对表达和交流缺少应有的重视。

针对探究活动过程中表达与交流环节出现的这些问题,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呢?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表达与交流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有利于建立师生融洽的情感,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活跃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师应尊重学生所说所想,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和表达,学生在愉悦氛围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需求,敢于对同学的发言提出质疑、补充,为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发展提供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和空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表达和交流的前提和基础,要让学生学会交流,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如果每个学生都不认真、不愿意倾听他人的发言,那么,讨论也就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只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听懂别人的意思,并认真地吸取别人的见解,才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观点,使探究得以深入,同时,这也是尊重别人的一种表现。当然,学生这种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节两节课能够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做的:当一名学生准备汇报时,问其他同学:你对他的汇报有什么要求?问交流的同学:你希望大家在听你汇报要做到什么?(目的是引导交流的同学做到说话响亮,吐字清晰,引导听的同学保持安静,学会倾听)另外还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倾听情况,如:“你能把×××的观点重复一遍吗”,这样通过长期训导,在交流活动中,每个孩子就明确了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学生听得清楚了,了解了别人说的要点,再与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较时就会形成思维碰撞,能让交流更有成效。

三、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表达与交流

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探究内容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我们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而激发学生交流的积极性。交流不应局限于老师指名学生回答或小组派一名同学发言,而应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展开,通过多样化的交流形式,提高交流的质量。如:对物体的形态和结构的表述,就应该让学生用图画和模型来呈现,教学《水和食用油的比较》一课时,让学生观察把水滴和食用油滴分别滴在玻璃、蜡光纸、报纸上,如果让学生口头表述,学生很难准确描述,这时让每个小组把观察的画下来,然后把记录纸贴到黑板一起展示,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水滴较圆,而食用油滴较瘪。《用纸造一座“桥”》,可以让学生现场演示桥的承重,从而代替语言的交流;对物体的一些特性,(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物体的导电性,天气的变化等)可以用符号来表达,在交流时,不是一个个提问,而是让通过粘贴学生的记录纸,既节省时间,又能使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都展现在大家面前;对于实验的数据应该设计表格进行记录,然后进行展示,总之,交流不一定只是用语言来描述,而是要根据内容,灵活处理,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交流活动中去。

四、运用激励性评价提升学生表达与交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课堂评价作为教学手段之一,贯穿于整个课堂交流活动之中,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评判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通过评价,引导和激励学生对自己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表达与交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不断提高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和水平。在实施激励性评价中,要注意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情知结合。在评价内容方面,既要评价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也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在评价的方式上,应注重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以及学生内部评价。如在教学《运动起来会怎样》一课时,我们不仅是注重学生测量结果的获得,更应注意孩子小组的分工合作,谁来计时,谁来记数,怎么记,在学生汇报的时候教师不仅是要看他们测量结果,而更应注意孩子的这种分工协作,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学生往往受课本约束,思维就定势在课本的方法上,而在一班上课时,一个同学提出了不同的方法,“老师,我只用一根吸管就能让水流出来”,话语一出,全班学生兴致大增。当他把一根吸管插入瓶子里,然后用橡皮泥把瓶口封住,用力捏瓶身,水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我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并带头鼓掌,顿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陈远同学真是爱动脑筋,想出了与众不同的方法,希望我们班每位小科学家都能积极动脑”。这种激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驱力,让学生充满自信,去追求成功,对提升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韦钰[加]P.Rowell著,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