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破解思政课教学之困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15:38: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基于核心素养,破解思政课教学之困境

作者:徐凌 郭彩琴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7年第03期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思想与要求,已经成为基于核心素养教育的指导思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作为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发展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仍存在知识至上、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背离等问题。情感教学和情境教学的“两情”模式是破解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难题的钥匙,也是体现核心素养要求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素养;课堂教学难题;课堂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创新教学重点项目“三三三”职业导向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编号:zy320063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51-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思想政治课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科目,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道德学习、法律、国情知识的掌握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下,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理念,破解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难题成为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社会责任。 一、“核心素养”观及其形成的逻辑

核心素养是中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核心理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重要标准,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是破解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难题之重要前提。 1.“核心素养”观

核心素养观是回答何为核心素养以及学校教育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等问题时所形成的基本观点。核心素养是一个国家对人才素养的基本要求。我国的“核心素养”是在2014年3月30日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以“官方名义”提出的。以“核心素养”为基本教育理念的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修订也在进行中,核心素养观已全面进入中国的教育领域。解读我国核心素养的内涵是明确核心素养观的重要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是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历时3年完成的,于2016年9月13日在京发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表现在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上述文字是对核心素养概念的陈述。DeSeCo项目将核心素养定义为:核心素养是指覆盖多个生活领域的,促进成功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因此,关于核心素养的本质,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角度进行解读。

一方面,核心素养是关键的素养。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所述,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生存发展的核心方面,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与品德进行相应的拓展。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全面素养,而是学生全面发展中最核心、最关键的素养。

另一方面,核心素养是综合的素养。“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它涵盖了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此外,核心素养包括学科核心素养,即经历特定学习形成有关学科的知识与能力;也包括跨学科核心素养,即通过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形成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科知识与能力的体现,更是高于学科、对三维目标的综合反映。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 显然,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是学生在个人、社会和国家等方面生存与发展的共同素养。关键性、综合性是核心素养的本质,核心素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关键素养与综合素养。 2.“核心素养”观提出的逻辑

核心素养观念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教育决策者对社会发展的应对。 核心素养教育观念的提出是顺应教育改革的国际趋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OECD界定核心素养的逻辑起点是成功的社会和健全的社会。”提出核心素养在于解决21世纪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如何建设成功的社会的问题。国际上各地区、组织研究表明,核心素养体系既能确保基础教育的实施,也能保证个体自身发展和终身学习需要的满足。“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中国一直致力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核心素养教育观念的提出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为核心素养的提出提供了一个机遇。教育改革是国家必须重视的事情,教育理念的呈现也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多次教育改革的结果距离“立德树人”还有差距。为了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这一任务,教育部提出核心素养,希望以核心素养作为育人目标和归宿能够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核心素养教育观念的提出是出于改变学生畸形发展状况的需要。知识本位的教育理念一直在流行,但过度的知识传授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忽视学生在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上的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展,导致学生畸形发展的状况。学生的畸形发展既不利于个人的终身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因此改变学生畸形发展状况的任务迫在眉睫。

核心素养教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施,有利于改变知识本位的教育现状,为“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提供具体的要求,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导向。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问题域

核心素养已在教育的各个层面被高度关注。“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现实性,停留在‘题海+汗水’的分数拼搏上,更应让学生的身体、心灵和视野获得发展,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可能性。”因此,学校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但现实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学的目标偏离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现象还是很普遍。 1. 知识至上观念与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的矛盾

核心素养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三维目标的综合发展,尤其关注学生在实践、创新以及品德修养上的培养。思想政治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个要素,四者之间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所以,思想政治学科应该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然而“知识至上的观念”仍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观念陈旧和学生出现思维真空。

教师教育观念陈旧。一方面教师过度重视教材的重要性,课堂上以灌输书本知识为主要任务,本末倒置,将课堂作为知识授与受的唯一场地。另一方面在政治课堂上,教师将考点、知识点作为教学的唯一内容,甚至将自身教学多年的陈旧知识点运用于现在的课堂上,忽略了教学的时代性。

学生出现思维真空。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缺少主动性与积极性,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倾向于“教授+背诵”的学习模式,将知识作为学习的主要任务,思维训练虚化。

核心素养将三维目标视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核心素养引导下的课堂应是学生主导的、开放的、多元的,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核心素养并没有真正渗透到教师和学生的理念中,导致如今的中学政治课堂依旧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相差甚远。 2. 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背离

课程标准不仅为思想政治教材的设计与编写提供了标准,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包括三维目标的设计与实现、课堂理想教学效果、课堂评价建议等。但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相背离,存在对课程标准的虚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