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创新团队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21:15:5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传播科技营养素,把好纽带作用关 ---试验站做好创新体系的实践工作

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

执笔:刘金霞(北京市通州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1100)

根据北京市农业局、北京市财政局《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精神,按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工作部署,需成立试验站(以下简称综合站)与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这是通畅技术成果转化的渠道,其具有增强科技支撑与运用的作用与能力。北京市创新团队共设立6个试验站。

表1 试验站分布及建设依托单位 试验站分布 平谷区 大兴区 通州区 房山区 顺义区 顺义区 建设依托单位 平谷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大兴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通州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房山区畜牧良种场 顺义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 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鹏程食品分公司 各区试验站主要负责组建本区域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负责组织田间学校工作站在本区域开展生猪产业调研;承担研发中心与功能研究室提供的生猪产业相关技术的实验、示范;推广普及养猪技术,组织相关技术培训、交流等活动;检测生产、疫情、灾情等动态变化并协助处理相关问题;为辖区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的建设与运行提供技术支持;承担与体系建设有关的其他工作。

下面,我就通州区生猪产业技术试验站的工作情况简单介绍一下。 1 通州区生猪创新体系概况

根据市领导统一要求,2009年初我区经过反复前期调研,我区畜牧农民田间学校建立了以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依托单位的生猪产业试验站,同时以田间学校为原型,组建了6个“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创新团队”通州区田间学校工作站。试验站及工作站分别组建了以繁殖育种、饲料营养、疫病防控、环境控制、产品流通5大技术推广应用为主的技术团队,积极配合各功能研究室开展前期调研及实用养殖技术示范推广工作。 1.1 通州区生猪产业现状

通州区目前共有生猪养殖场(户)2768户,总存栏20.79万头,其中:500头以上规模猪场共59个,存栏8.05万头;散养户2709户,存栏12.74万头。养殖面覆盖全区10个乡镇,主要分布在漷县、宋庄、西集、张家湾四个乡镇。

1.2 通州区试验站基本情况

通州区试验站依托单位为通州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单位共有职工30人,畜牧兽医专业人员比例70%。下设实验室、防疫组、科技推广组等业务班组。目前,实验室能够顺利开展全区4类强制免疫抗体监测、常见疫病病理诊断、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工作。科技推广组3人,均为大学本科学历,中级兽医师2名,全面负责科技项目实施、培训和田间学校运行等工作。

2

实验站基地设在漷县镇北堤寺村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该站建有田间学校专用实验场400 m,具体开展综合站示范技术前期阶段性实验。

6个工作站分别设置在:漷县镇北堤寺村、永乐店镇大羊村、张家湾镇垡头村、张家湾镇上店村、西集镇尹家河村、于家务乡枣林村。基本情况如下:

表2 通州区田间学校工作站辖区镇情况一览表 工作站 养猪散户/个 500头以上猪场/个 能繁母猪数/头 年出栏生猪/万头 活动次数 漷县镇北堤寺村工作站 永乐店镇大羊村工作站 张家湾镇垡头村677 458 210 10 3 16 2 563 1 300 2 159 4.1 2.0 3.4 80 80 60 工作站 张家湾镇上店村工作站 西集镇尹家河村工作站 于家务乡枣林村工作站 210 425 455 16 11 3 2 159 1 934 1 300 3.4 3.0 2.0 60 50 50 2 2009年工作目标

根据生猪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办公室工作安排,通州区试验站前期分别与疫病防疫功能室、营养饲料功能室、产品流通功能室和环境控制功能室建立技术推广联系,前期工作正在开展。具体内容有5个方面。 2.1 推广普及猪人工授精技术

在6个工作站建立猪人工授精点,辐射带动11个乡镇100户生猪养殖户开展猪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全年完成配种5000头。

2.2 建立2家生物床养猪模式试验示范点

2

以永乐店大羊村、张湾垡头村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为实验示范点,建设700 m生物床圈舍,补贴菌种、垫

2

料440 m,配备围栏、料箱、饮水等设备,进行生物养殖示范应用。 2.3 配合5个功能研究室开展体系调研

历时2个月,走访50个猪场,完成生猪背景资料收集和基础调研工作。 2.4 配合各功能研究室开展样品采集工作

完成于家务乡枣林村、张家湾镇垡头村、漷县镇北堤寺村、永乐店镇大羊村田间学校工作站4个规模猪场、10个散养户采集样品,其中:每个规模场分别采集血清20份、拭子20份、粪便20份;每个散养户分别采集血清5份、拭子5份、粪便5份。 2.5 组织科技培训

组织6个田间学校工作站参与举办新版国家标准《规模猪场生产技术规程》及饲料营养新技术等科技培训班6期。

3 主要工作进展

3.1 规范田间学校工作站建设

为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整体工作有章可寻,根据工作开展需要,通州区试验站成立田间学校工作站领导小组和技术督导小组。由局主管领导牵头,对田间学校工作站整体运行进行管理,制定工作站各项运行机制。同时,以“综合实验站+工作站”站长成员形式组成技术督导小组,发现田间学校优秀人物、典型事例、可推广技术、产品,推进其推广与应用。

3.2 完成创新团队需求调研培训实地调研组织工作

5月初,市站组织生猪创新团队需求调研培训班期间,我区综合站根据首席专家办公室工作需要,先后在漷县北堤寺村、永乐店大羊村、西集尹河村田间学校工作站组织农民学员,提供调研基地,参与完成了培训实地调研实习。

3.3 举办猪人工授精与猪场疾病防控技术培训班

7月14日,试验站与产品流通功能室联合举办了《猪人工授精与猪场疾病防控技术》培训班。6个工作站共组织养殖户70余人参加了培训。本次培训聘请专家详细讲解了猪人工授精和夏天猪群的热应激基础理论和防治办法,发放各类书籍、挂图百余套,受到农民学员一致好评。 3.4 开展夏季高温猪场环境监测

7月20日至27日间,通州试验站配合环境控制功能研究室,在张湾镇垡头村田建学校工作站开展高温季节猪场温度、湿度、氨气含量等指标检测。本实验每天分时段检测四次,检测时间为期1周,为功能研究室获取科学数据、优化猪场环境、开发实用推广技术提供保障。 3.5 推广普及猪人工授精技术和生物养殖示范应用

目前我区4个工作站建立了猪人工授精点,已辐射带动11个乡镇80户生猪养殖户应用了猪人工授精技术,完成配种3500头。永乐店大羊村和张湾垡头村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生物床养猪示范点土建工程正在进行,9月底完工后,将配备围栏、料箱、饮水等设备,开始前期试验。 3.6 组织工作站开展观摩交流会

为促进各所田间学校工作站共同提高,共享工作中好的方法和经验,3月和5月,分别以漷县北堤寺村工作站和永乐店镇大羊村工作站为场所,组织各校辅导员就教学方法、组织模式和学校硬件建设等方面参观学习,以此加速各站统一创办水平的提高。 3.7 综合站实验基地正式启用

鉴于目前猪场常常出现猪瘟散发的现象,综合实验站与市总站联合,开展了“STTM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与传统疫苗免疫对比试验”。试图通过监测免疫抗体水平、评价免疫效果,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为我区猪瘟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技术支持。该实验于7月初在综合站实验基地漷县北堤寺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正式开始,这标志着该实验基地正式启用。根据实验方案,目前3组实验动物初免完成,第一次抗体水平监测工作已经结束。本实验将持续到12月中旬结束。 3.8 开展体系实地调研工作

2009年8月25日,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组织各功能研究室的岗位专家来通州进行现场调研。通州试验站协同六个工作站共筛选出17个生猪养殖户,配合调研工作。调研组由首席专家云鹏带队,各功能研究室6位专家参加调研。此次调研采取面对面座谈、典型户一对一访谈等形式,充分利用了头脑风暴、问题树等调研方法,让农民能够真实反映实际问题、实际需求,为体系进一步确定今后四年研发方向提供依据。

2009年,试验站的工作开始时间不长,根据创新团队的工作需要,工作目标将逐一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