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3:23: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
视觉:晴朗夜空30英里以外的烛光; 听觉:安静房间20英尺以外手表的滴答声; 味觉:两加仑水加入一茶匙糖后有甜感; 嗅觉:一滴香水弥散三居室;
触觉:一片蜜蜂翅膀从一公分外落在面颊; 温冷觉:觉察出皮肤表面摄氏1度的差异。
差别阈限
刚刚能觉察到刺激变化时的刺激强度变化最小量。最小可觉差。 韦伯定律(Weber Law)
2. 刺激时间 (1)感觉适应
(2)感觉后像: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会暂留一段时间,此为感觉后像。
后像有正负两类 意犹未尽的甜感 (3)感觉积累和融合 (4)感觉对比
吃完奶糖再吃水果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感觉
一、视觉
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有80%来自视觉。
视觉的适宜刺激:波长760-380毫微米之间的电磁波,即可见光。
视觉形成过程:
a.外界物体的反射光线进入; b.通过折光系统投射到视网膜上; c.视神经冲动,并传递至大脑; d.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物像。 二、听觉
听觉的适宜刺激:频率16-20000Hz的音波。
16
音波是一种机械波。
听觉的感受性在1000-4000Hz内最高。
音高,响度,音色 音高 —— 频率 响度 —— 振幅
音色 —— 音波的相互作用 噪音的危害:85分贝以上会造成损害。
三、其它感觉
肤觉、嗅觉、味觉、运动觉和平衡觉、机体觉
第三节 知觉概述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感觉——个别属性
知觉——整体属性,完整映象 知觉 = 各种感觉 + 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二、观察
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离不开思维。
三、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整体性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如果被感知对象是没有经验过的,知觉更多地将它组织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组织化。
知觉的组织原则:接近、相似、闭合、好的连续、好的形态。 2.知觉的选择性
在一个时间段内,人不能感受到所有的刺激,而仅能感受到少数刺激。 对象,背景。 对象与背景可以转换。
面积小的比面积大的,被围的比包围的,暖色的比冷色,更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如伪装色。 知觉定势:
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
17
3.知觉的理解性
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和领会。 言语具有指导作用。
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稳定性。
第四节 几种主要的知觉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的知觉,人际关系知觉和自我知觉
一、空间知觉(视知觉起主要作用) 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
1.形状知觉和大小知觉 靠视觉、触觉和动觉来实现。 2.方位知觉
对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和方向的知觉,靠视觉、触觉、动觉、平衡觉、听觉所获得。 3.深度知觉(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
人所带赖以形成深度知觉的各种条件,称为深度线索。
二、时间知觉 通过某种媒介来进行。 如:时钟、日历。
三、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运动幻觉。 1.真动知觉
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物体在实际运动。
物体的实际运动,连续刺激网膜各点所产生的运动知觉。 物体太快或太慢的运动,人都不能察觉到它的运动。 2.似动知觉
一种错觉性的运动知觉。 物体实际上并没产生运动。 3.运动幻觉
18
诱导运动: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因周围物体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现象。 自主运动:如果个体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这个光点不停地动。
4.错觉
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错觉是在客观事物的刺激下,产生的一种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错觉的种类:视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
第五章 学习
第一节 学习概述
一、学习是什么?
从心理学角度,学习是由经验产生的、在行为或知识方面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改变。其中既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也包括各种行为习惯、态度、人格特质的形成。学习的结果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各学派对学习有各自的定义,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概括: (1)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
(2)学习是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得以体现的; (3)学习是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 (4)学习是个体经历;
(5)学习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因此,学习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建构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表现出来。
二、学习的一般过程
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学习:闻—见—知—行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梅耶:学习过程模式
19
第一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并与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即新旧知识发生联系;
第二阶段:新建构的意义贮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没有复习或新的学习,这些意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遗忘,需采取一定的策略来巩固新知识的意义获得;
第三阶段:在外在任务要求下,学习者采用一定的方法或策略提取新知识,并运用此类知识于相似情境或类似情境。
三、学习的分类 1.按学习方式
(1)接受学习:讲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
(2)发现学习: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基本过程:掌握学习课题、制定设想、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展和总结。 (3)意义学习:利用原有经验来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 意义学习的必备条件:
a.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b.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备与新知识相联系的知识准备; c.学生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4)机械学习: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学习。
2. 按学习内容
(1)知识学习: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
知识: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表征。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