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5 18:51: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二节 记忆过程

一、识记 1、概念

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2、识记的分类 ①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 ②意义识记与机械识记

二、保持

保持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映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保持就是对信息编码、储存的过程。经验的保持并不是简单地存贮,而是包含了对识记的材料进一步加工。

在数量上,随着时间的进展,保持量呈减少趋势,也就是说人对所经历的事物总是要忘掉一些。

在质量上,记忆内容受个人经验、心向、动机等心理活动的影响,使记忆变得简明、概括、详细、具体、完整、合理、夸张、突出。

三、再认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就是再认。

例如,我们能够认出曾经听过的诗篇、歌曲以及所学过的各种知识等,这些都是再认的表现。

当再认发生困难时,人就努力寻找各种有关的线索,恢复过去已经形成的联系。 再认常常会发生困难。错认主要是由于联系的泛化所致,有时由于粗心也会认错。 再认发生困难,就会转化为回忆。

四、回忆

回忆是过去经历过,但现在不在眼前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例如,一件往事偶然涌上心头,“触景生情”等,这都是无意回忆。

有意回忆是有目的的、自觉地回忆以往的某些经验。例如,学生在考试时回忆以往学过的有关知识等。

第三节 遗忘

一、遗忘及其特点

对于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和重现,或者错误地再认或重现,叫做遗忘。

26

遗忘有各种表现:

1.有部分遗忘:指不能重现,但还能再认。 2.完全遗忘:指既不能重现,也不能再认。

3.暂时性遗忘:指由于受到干扰,识记材料暂时不能重现,但在适当条件下还可以重现。 4.永久性遗忘:指不经过重新学习就再也不能重现。

遗忘的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1850-1909)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研究,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发现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

在识记后短时间内遗忘较快,以后遗忘的速度下降,到后来遗忘停在一定水平上不再发展,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他描绘出一条遗忘曲线(或称保持曲线),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适当的超额学习是合理的。

所谓超额学习,是指记忆一种材料的学习次数超过那种刚好能回忆起来的程序的次数。

学习程度对记忆的影响

学习程度 150% 100% 33%

影响遗忘的因素: 1.时间

2.材料的意义和作用 3.材料的数量 4.学习的程度 5.材料的位置

二、遗忘的原因

遗忘: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

遗忘原因:病理性和非病理性。

病理性原因:脑退化、损伤和神经衰弱。

年纪大了,脑萎缩,或由于血管硬化,脑的供血不足,使脑慢慢退化;中枢神经系统受了感染(象梅毒侵入了脑、脑炎等)或中毒(如酒精中毒),使脑受了伤害;车祸等原因的

4小时后回忆出的百分数 81.9 64.8 42.7 27

脑部受伤。这些原因引起的遗忘是很难恢复的。

神经衰弱是神经机能紊乱的疾病,这种病人大脑易兴奋,注意力常常不能集中。但只要治好病,记忆力是可以恢复的。

非病理性原因:

1.记忆痕迹的“消退”。由于长期没有复习,知识没有得到使用(生理学上称之记忆痕迹没有得到强化),使记忆痕迹逐渐减弱,以致于最后消退,产生遗忘。

2.记忆痕迹受到“干扰”而发生抑制。

3.大脑产生了“超限抑制”,即大脑神经细胞长期过度疲劳引起的超负荷,产生保护性抑制,这样也会产生遗忘。

在休息以后,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恢复了,于是暂时遗忘的东西又可以重新回忆起来。 有的学生,不懂得这一规律,经常用“临时抱佛脚”、“开夜车”等方法来应付考试,结果到考试时由于疲劳过度,大脑产生了超限抑制,反而使原来知道的东西也忘掉了。

要防止这种原因的遗忘,必须注意合理的休息,注意科学的安排休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

三、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记忆痕迹因受到干扰而发生的抑制。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实验组:学习A材料—— 学习B材料—— 回忆B材料。 控制组: 休息——学习B材料——回忆B材料。 结果表明控制组回忆B材料的成绩优于实验组。

解释:实验组因学习A材料,痕迹受到前摄抑制的干扰,而控制组则无此干扰。

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实验组:学习A材料——学习B材料——回忆A材料 控制组:学习A材料——休息——回忆A材料 控制组回忆A材料的成绩优于实验组。

解释:实验组因受到倒摄抑制的干扰,以致成绩低于控制组。

在学习中,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如学习一篇课文,一般总是开头部分和结尾部份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则容易遗忘,其原因就在于中间部分受到的前摄和倒摄两种抑制的干扰。

四、复习

28

孔子:“学而时习之”。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结合, 4.多样化的复习方法, 5.活动有助于记忆。

29

第四节 提高记忆能力

一、地点法(位置法)

在一组熟悉的地点与要记的东西之间建立联系,主要利用视觉表象,以地点位置作为以后的提取线索。

步骤一般如下:

1. 在头脑里设想一条包括N个场所的路线。如从家到学校的路线(确保路线有合理的方向性)。

2. 选择明显、难忘的标志物作为行程上的各个场所,如教堂、车站、邮局。 3. 将要记的东西与这些标志物一一对应想象,如你选择的第一个场所是前门,而要记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