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1.3《昼夜交替》|苏教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0 17:10: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昼夜交替》说课稿

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里的第三课。这一单元内容是要让学生了解太阳、月亮与地球位置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现象。前两课《太阳和影子》、《太阳钟》已经让学生对太阳有了初步认识,知道了星球之间运动而产生的影子变化规律。本课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发现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为后面的《月相变化》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认识基础。

课件本课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比较思考 实验演示 操作发现 阅读了解

我把本课分为2个课时进行教学。今天主要就第1课时“比较思考”、“模拟实验”内容与各位专家和老师一起探索。

课件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从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各种书籍中知道昼夜现象,形成了初步、但还很模糊的宇宙观。他们虽然对昼夜现象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要让他们解释清楚“为什么”就困难了。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课件本课时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重点) 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

科学探究 利用已有经验对昼夜交替现象作出假性解释

通过实验演示来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难点) 通过团队合作对现象大胆探究 科学素养 让学生形成崇尚科学的思想 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这当中“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实验演示”是本节的重难点。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二个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去探究,特准备了以下教学器材:)

课件实验器材

我们班64人,我把他们分为8个小组。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个手电筒支架。另外我还准备了8张“填空”表,放在讲桌上,实验时再用。

本课时的任务就是通过实验来发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步骤

课件教学步骤 科学探究的方法就是质疑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验验证中安排了二个活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通过学生模拟实验的观察、实验、交流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对昼夜交替现象形成认知。

课件步骤一、质疑假设:

出示课件“太空地球”3张图片。让学生观察。提问:我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很快答到“地球一面是白天,另一面是夜晚”)

课件(太阳光照地球)师小结揭题:对,太阳照到的一面是白天,背面是黑夜。白天又可以称为“昼”;夜晚又可以称为“夜”。白天过去是夜晚,夜晚过去又是白天;白天和夜晚总是周而复始地交替着。(板书:昼夜交替)

【活动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的探究方法的第一步就是质疑和假设。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在太空拍摄的地球图片的异同,感受地球的美丽,认识常见的昼夜现象。然后巧妙追问,轻松自然地引出课题“昼夜交替”。

我紧接着问:昼夜交替是怎么形成的呢? 找2个学生上来,一个充当地球,一个充当太阳,让他们模拟地球与太阳的运动,鼓励其它学生大胆猜测。

【活动理念】猜测可以使人在解决解决问题时选定一个方向、确定一种思路。这时候学生上来猜测表演,往往得不出结论,这就为下面的实验作出了铺垫,很自然地就引入了步骤二)

步骤二、实验验证 课件

假设是对昼夜交替现象形成原因的猜测,而实验则是一种收集证据的方法。 首先,我让学生拿出手电筒、地球仪和手电筒支架,给学生介绍实验器材用法。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我国政区,并标出东、西方。

接着,我向学生阐述: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 学生分组操作,引导学生先找到“昼夜交界线”,启发学生思考哪边进入白天,哪边进入夜晚。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自西向东。

然后,学生分组实验:用电筒照着地球仪,转动地球仪,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某个政区的昼夜变化情况,并表述出来。学生实验时,我每组巡视,个别指导。

最后,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张课件“填空”表,学生一边演示,一边填出答案。当学生得出的答案有误时,可以让其它学生来补充,但仍要给他以鼓励。

【活动理念】:科学课堂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开放性的交流。我在这一实验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实验中去,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交替原因的问题,形成信息互补,使小组成员通过合作,通过实验,来认识昼夜交替的原因。

步骤三:模拟活动课件

科学课程必须要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中获取事实证据,得出科学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