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14:29: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主要基础数据
表1 苯和甲苯的物理性质
项目 苯A
分子式 C6H6
分子量M 78.11 92.13
沸点(℃)
80.1 110.6
表2 苯和甲苯的饱和蒸汽压
温度C
0临界温度tC(℃)
288.5 318.57
临界压强PC(kPa) 6833.4 4107.7
甲苯B C6H5—CH3
80.1 101.33 40.0
85 116.9 46.0
90 135.5 54.0
95 155.7 63.3
100 179.2 74.3
105 204.2 86.0
105 240 101、33
PA,kPa PBkPa
0
0表3 常温下苯—甲苯气液平衡数据([2]:
温度C
0P8例1—1附表2)
100 0.258 0.456
105 0.130 0.262
80.1 85 90 0.581 0.777
95 0.412 0.630
液相中苯的摩尔分率 1.000 0.780 汽相中苯的摩尔分率 1.000 0.900
表4 纯组分的表面张力([1]:
温度 苯 mN/m
80 21.27
90 20.06 20.59
100 18.85 19.94
表5 组分的液相密度([1]:
温度(℃) 苯,kg/m3 甲苯,kg/m3
80 815 810
90 803.9 800.2
100 792.5 790.3
P378附录图7)
110 17.66 18.41
120 16.49 17.31
甲苯 mN/m 21.69
P382附录图8)
110 780.3 780.3
120 768.9 770
表6 液体粘度μL([1]:
温度(℃)
苯(mPa.s) 甲苯(mPa.s)
80 0.308 0.311
90 0.279 0.286
100 0.255 0.264
P365)
110 0.233 0.254
120 0.215 0.228
表7常压下苯——甲苯的气液平衡数据
温度t℃ 110.56 109.91 108.79
液相中苯的摩尔分率x 0.00 1.00 3.00 32
气相中苯的摩尔分率y 0.00 2.50 7.11 107.61 105.05 102.79 100.75 98.84 97.13 95.58 94.09 92.69 91.40 90.11 80.80 87.63 86.52 85.44 84.40 83.33 82.25 81.11 80.66 80.21 80.01
5.0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75.0 80.0 85.0 90.0 95.0 97.0 99.0 100.0 11.2 20.8 29.4 37.2 44.2 50.7 56.6 61.9 66.7 71.3 75.5 79.1 82.5 85.7 88.5 91.2 93.6 95.9 98.0 98.8 99.61 100.0
33
第五章 致谢
两个星期的课程设计终于完了,此次的课程设计让我感触很多,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学习和掌握,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化工原理方面的知识,在设计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一遍又一遍的检查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前期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
在开始阶段,老师让我们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当自己照着学习指导上的内容完成这次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我认真的去学习和研究,也自己独立的完成一个项目,当看到自己做出的成果时心里真的很兴奋。此次实验让我明白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团队精神固然很重要,担人往往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自己亲身去经历,这样自己的心里才会踏实,学到的东西才会更多。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经历并学到了很多知识,熟悉了大量课程内容,懂得了许多做事方法,可谓是我从中受益匪浅,我想这也许就是这门课程的最初本意。从接到课题并完成分组的那一刻起我们就立志要尽最大努力把它做全做好。万事开头难,我从最简单的物料衡算开始,把设计题目中的操作条件转化为化工原理课程物料衡算相关的变量最终把物料衡算正确的计算出来。然后是回流比的确定,我应用化工原理中的计算式出了最小回流比,然后通过分析确定了放大倍数求出了实际回流比。同样理论塔板数的计算也是通过复杂但有序的计算得出。
回顾起此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在这段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但可喜的是最终都得到了解决。
最后,我还要感谢赫老师对我们的教导与帮助,感谢同学们的相互支持,与他们一起对一些问题的探讨和交流让我开拓了思路,也让我在课程设计时多了些轻松、愉快。
34
参考文献
1、夏清,陈常贵.化工原理下册.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柴诚敬,刘国维等.化工原理课程设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陈均志,李雷.化工原理实验及课程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4、贾绍义,柴敬诚.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