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 20:45: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祖本纪》 教案 练习

二.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三.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根据这个精神,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记述了刘邦推翻秦朝、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全部过程,肯定了西汉这位开国皇帝统一天下的历史作用。

四.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 (一)实词积累 1. 常用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责”通“债” (2)遂坐上坐,无所诎 “诎”通“屈” (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 “解”通“懈” (4)无内诸侯军??距之 “内”通“纳” “距”通“拒”

(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详”通“佯” (6)不如决策东乡 “乡”通“向” 2. 古今异义词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一家人”

作业:句中古义“劳苦的工作” 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 (2)诽谤者族 句中古义:公开批评、议论 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句中古义:规约,规章 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

(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句中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句中古义:没有出息 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3. 一词多义

(1)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 无如季相 (名词,面相) (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本来)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坚持) (3)因重敬之,引入坐 (引领) 沛公引兵西 (率领)

(4)去辄烧绝栈道 (就) 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总是) (5)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逃脱) 项羽解而东归 (解散诸侯军队) (二)词类活用 1. 使动用法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使??与众不同) 降章邯 (使??投降)

会项伯欲活张良 (使??活命) 沛公从百余骑 (使??跟从) 2. 意动用法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认为??奇怪)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为苦) 沛公然其计 (认为??正确) 3. 名词活用为动词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安家) 欲约分王关中(称王)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 (驾着白马白车) 都彭城(定都)

4. 名词作状语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向北) 夜往见良 (在夜间)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在途中) 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与??交好) 高祖竟酒,后 (留到最后) 吕媪怒吕公曰 (对??发火)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赶在诸侯之前) 6.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及见怪 (怪现象) 大王起微细 (平民,卑微的身份) (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此三者,皆人杰也 2. 被动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 状语后置句 :遇彭越(于)昌邑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系颈以组 4. 定语后置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诸将过此者多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5. 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是以兵大败 (四)虚词积累

1. 则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就)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如果) 2. 因 高祖因狎侮诸客 (趁机) 因与俱攻秦军 (于是)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凭借) 3. 以 乃以秦王属吏 (把)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而,表承接)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因为) 啖以利 (用) 可以有大功 (凭借)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动词,认为) 4. 然 然恐,不敢不服耳 (表转折,“但是”) 不然,籍何以生此 (这样) 喟然太息曰 (??的样子) (五)其他重点词语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大腿) ;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 昌邑未拔 (攻下)

摄衣谢之,延上坐(提,道歉,请) ;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示众) 乃以秦王属吏 (交付、委托); 非有功伐(功劳) 还军霸上 (驻扎) ; 去辄烧绝栈道(断 ) ;

汉王复入壁 (营垒) ; 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 (约定日期) ; 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 (共同);

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水的北面) ; 起为太上皇寿 (献酒献物,祝人长寿);父兄不能给 (供给,使足); 可四千余人 (大约) ; 意豁如也 (??的样子)

五. 情节结构

《高祖本纪》是在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展示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形象,表现传记作品的主题,以及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认识。从刘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活动特点看,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生孝惠帝、鲁元公主”),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时的种种行事。

课文首先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等,体现了《史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作品特点。

这一部分主要记述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主要情节。“见蛟龙于其上”,极言刘邦出生不凡。刘邦当初,其为人,仁而爱人,有大度;但又好酒、赊酒;有诈称“贺钱万”的无赖举动。说明他原本是一个不从事生产的普通人,而且性格中有不少毛病。观看秦皇帝时,他情不自禁地发出“大丈夫,就应该像秦始皇那样”的慨叹,表明他的志向不小,也可以说是“布衣登基”的起点宣言。 第二部分(从“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过程的特点看,这一部分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奉楚怀王之命)刘邦领兵西进,一路广揽人才,虚心听取意见,队伍不断壮大,打了不少胜仗;并率先入关,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除秦苛法,安抚民心,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主要写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情节。“郦生见沛公”,从刘邦“踞床”,“郦生不拜,长揖”,到“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这时郦食其说出袭击陈留之计,从而获秦军储备粮。说明刘邦能虚心听取意见,当众认错。“与秦军大战蓝田”,战前,用张良计,游说秦将,“啖以利”,偷袭武关。蓝田南交战中,设疑兵旗帜,更重要的是“诸所过毋得掠卤”,因而秦人欢喜,所以“秦军解”。最后,在蓝田北交战中,又“大破之”;乘胜追击,打败秦军。说明刘邦善于用人、用计,这是他在双方交战时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入关后,“约法三章”则表明刘邦想以此赢得关中百姓的拥护。

第二阶段:写楚汉相争: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决策东进争夺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

这一阶段,主要用对比的手法写了项羽由强到弱、刘邦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项羽入关时率军四十万,刘邦兵十万,双方兵力悬殊很大;刘邦自知不敌,到鸿门谢罪得以解脱。项羽入关后,屠民烧宫,假尊义帝;与刘邦先前入关的安抚吏民,宽容秦王形成鲜明对比。推翻秦朝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负约”,“更立”刘邦为汉王。可见项羽的强势与霸气,刘邦的弱小与屈从。诸侯各自回到自己封地后,刘邦烧绝栈道,以示无意东归;暗中却听从韩信的劝说,“决策东乡,争权天下”。“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的时候,双方的兵力在相持中发生了变化,由于刘邦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民所望,后方巩固,兵力由弱转强,逐渐居于优势。“欲引”,又用“留侯、陈平计”,其决策和行动的变化说明刘邦的实力与先前大不一样。“决胜垓下”充分说明楚汉相持三年后,形势大变,汉军逐渐扭转败局,已经强大起来。垓下之战,韩信受命以三十万大军围困项羽十万之众,第一次以众击寡。韩信仍然运用谋略,尽量用极少的代价取得胜利。他以孔将军、费将军为两翼,亲自居中正面诱敌,佯装败退,拉长楚军战线,然后两翼合拢,分割包围,打败楚军,把项羽逼上死路。到了夜里,汉军又唱起楚歌迷惑楚军,这就彻底瓦解了项羽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