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 部分名词解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18:49: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膈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蒅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

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袃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

载舞的演剧形式。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袁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

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着名的音乐教育家.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1947年病逝于上海.

蚆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

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

琴.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芄5.《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

出影响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羃6.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1901年秋考入南洋公学,师从蔡

元培先生。1906年编印了《音乐小杂志》。被称为南山律宗弘一大师,前期是我国近代一位才华出众的艺术大师,后期是佛教界荤奉的领袖。《祖国歌》《春游》《送别》《悲秋》《山色》《观心》。

羈7.萧友梅:专业音乐创作的开拓者---萧友梅,与蔡元培在上海共创立了

“国立音乐院”。是我国近代着名教育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钢琴曲:《哀悼引》《夜曲》,代表作《问》《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音乐理论着述:《乐学研究法》《和声学纲要》《近世西洋音乐史纲》《普通乐学》。

莈8.黎锦晖:高举平民音乐旗帜的音乐家,湖南湘潭白竹村人,1919,在

京参加北大音乐研究会,担任“潇湘乐组”组长,组织了一个中西合璧的乐队,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1922年4月创办《小朋友》周邗,创办了《平民周报》,反映了他的平民音乐理论,1927年“中华歌舞专门学校”在上海正式成立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建立的一所专门训练歌舞人才的教育机构。代表作《可怜的秋香》。

羃9.秧歌剧:在民间秧歌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小歌剧,音乐吸收了戏曲

中的郿鄂,道情和陕北民歌。剧情较为简单,主题集中,有两、三个角色。反映边区人民的大生产运动、参军、学文化、减租斗争等内容。

肃10.刘天华:中国二胡音乐的奠基人,1917年周少梅学习二胡,1921年

在江阴组织“暑假国乐研究会”,传授《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等二胡曲,创作了“十大二胡名曲”。1927年5月刘天华等35人在北京发起成立“国乐改进社”。

荿13.马思聪: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52年在私立广州音乐院

任院长,1948年任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建国后是在中央音乐学院当院长。小提琴作品:《第一回旋曲》,《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牧歌》,《F大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