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读后感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1 9:00: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

中国革命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是一场流血牺牲的战争,是一场历经千辛万苦而将阶级消灭从而走向民主共和的战争。这场正义的战争的胜利来源于先进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的支持与奋战,同时也离不开伟大领袖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分析。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过千军万马,自己却不曾开过一枪,他独有的军事战略指引着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曾经,在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中他独具慧眼的看到了怎样的战略问题?现在,在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的和平年代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有给以我们怎样的启发?于与指导?于是,我们选择阅读学习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34年九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历经千辛万苦,于1936年十月结束长征,成功进行了战略转移。在此之后,面对千疮百孔的中国革命现状及党内存在的一系列主义问题,毛泽东同志立足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为纠正错误,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以便为后续革命战争提供战略指导,于1936年12月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一著作。在这篇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彻底批判了党内历次“左”倾的错误,特别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战争问题上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系统地论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规律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着重批判了

..

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实行的消极防御方针及其错误的作战原则。这篇著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文献。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共分五章。第一章写的是如何研究战争,在内容中着重指出了“战争规律是发展的”,“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第二章写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毛泽东指出,在无产阶级已经走上政治舞台的时代,中国革命战争的领导责任,就不得不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肩上。并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任何的革命战争,如果没有或违背了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第三章写的是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指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是什么”,“由此产生我们的战略战术”等;第四章写的是:“围剿”和反“围剿”,指出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中国在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情况下,内战的主要形式就是反革命的“围剿”和革命的反“围剿”;第五章写的是战略防御,详细地论述了“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反‘围剿,的准备”,“战略退却”,“战略反攻”,“反攻开始问题”,“集中兵力问题”,“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问题。 战争的存在是为了消灭战争,而中国革命战争的存在则是在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下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战争。从整体来看,战争的规律是发展的,不同情况条件下的战争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别。因此,中国革命的战争在特定的时期内有不

..

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又经过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二是敌人的强大;三是红军的弱小;最后一个是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这四个特点很好的对中国革命战争进行了分析。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所以,从此可知,如果看不见这些根本性质的规律,就不能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就不能使中国红军打胜仗。很明显的,正确地规定战略方向,分析当前形势是指导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 在战争规律的阐述中,文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了适应性的问题。一套理论、一套战术在某时某地行得通,而换了地点,换了时间就不一定照样通用。所以任何方法都必须要有它所适应的条件。同样的,中国的战略战争不能对外国的事例照搬硬套,这样只会走入死路。只有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研究出适合中国的战略方针,我们才能牢牢掌握战争指导的核心,引导战争走向胜利。另外,毛泽东在该著作中也提到的着眼特点和着眼发展的的经典观念。

不仅仅在战争中,在我们的现在的生活中也是一样,做任何事都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适应性的问题普遍存在于所有事物中。不能把前人的东西当作神圣,全然听从,也不可把其当作糟粕弃之不顾。应继承发扬其长处,摒弃其短处。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世界上没

..

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或许有些方法和经验对于别人而言是有用的,但对于自己却是不适合的。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特点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不能照抄照搬他人的做法,这样才能使我们取得成功。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焉。在这个崇尚个性化的时代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挖掘自己的优势,看到自己独有的特点,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群体及社会。正如战争中的优劣势是瞬息万变的,条件和形式这两大决定成败的因素也在不断变化。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是这样,计划赶不上变化,对于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事业以及自己以后的生活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必须时刻动态的去观察去分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今天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明天不会取得成功;今天的苦难也并不意味着明天就的不到幸福,一切皆有可能。就像当年有谁会知道小学就被退学的爱因斯坦会成为伟大的科学家,谁又想到从小爱好艺术的希特勒会发动一场惊天动地的世界大战。因此,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中,无论是职场还是商场,劣势与优势都不是永远的,只自己立足与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不断适应,不断发展,不断的进步,我们如战的人生也会成功的。

由于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特殊规律,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形式为“围剿”和“反围剿”。 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敌人的“围剿”和红军的反“围剿”,互相采用进攻和防御这两种战斗的形式。毛泽东同志在这部著作中详细地分析了围剿与反围剿战争中的出现的两种倾向,一种是轻视敌人,另一种是被敌

..

人所吓倒,更加因为领导人未认清敌我双方的实力,并积极的鼓吹战略进攻的利益,反对战略防御。这种思想是根本不符合于中国革命的,所以我们要注重战略防御。其中,战略防御的关键是防御退却。即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注重游击主义。虽然战略退却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军力,准备反攻。但是,却是有困难的。时机的选择,终点的选择等,都需要有远见的领导人来做决策。只有做好了战略退却,才能更好的转入战略反攻。

在书中,毛泽东指出:战略反攻,最重要的是全盘战局的第一步棋要怎么走,要怎样布一个好局。所有的战争并不是孤立的,要学会计划长时间的方针,目光看长远。另外,不管是胜利还是成败,都要进行总结,经历是难得的,经验更是宝贵的。在战略反攻方面,这从沂鲁山区初期的战争和后来的解放战争的胜利可知,毛泽东同志根据敌我双方的军力和实际作战条件灵活的运用“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方式,并没有“死搬硬套”。这就证证明,坚持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并以此为突破口,才能够使各种困难与问题迎刃而解。另外,“游击战”也是革命战争在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方面的一项重要战术。它的灵活性,分散性,流动性也就弥补了但是中国红军军事力量和武器装备上的不足。总的来说,在整个革命战争中,毛泽东都在适时适地的分析中国工农红军的优缺点,适应现实条件而不断改变,进而制定出对于我军有利的战略路线,指导着战争的胜利。

确实,无论在战争中还是生活中,善于发现利用自己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