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15:09: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重力基本相互作用》,选自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过程、教法与学法、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教材分析。这一章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如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压锯条、物体落向地面、地球自转等)引入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概念,并应用二力平衡原理引入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的物体,正常情况下都离不开重力的作用,因此在相互作用的教学中,教材将重力放在其它力的前面,突出重力的重要性。由于学生对重力并不陌生,因此教材在这部分的处理中只做陈述性的简单介绍。从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现有接受能力来看,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和重心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解决重心这一难点,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以求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以下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从基础知识上看,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习障碍上看:主要有两个,一是,力的作用效果容易观察,而其三要素的确定易出错;二是,对于重力的作用点重心的理解,过于抽象;三是,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较难懂,若不能使学生感兴趣,就易引起学生厌学情绪。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可分为两类。
⑵理解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力的测量工具、单位、性质、力的图示。 ⑶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⑷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⑸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用水平支持物支持的静止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⑹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 ⑺了解力的几种基本相互作用,会对不同的力进行分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确定。
难点:力的三要素的理解;重心概念的理解和确定方法;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解。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分为新课引入、新课教学(力、重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总结布置作业三个环节,用时约为3min,25min+ 35min+ 20min,3min。
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新课的引入,要培养学生的关注生活热爱思考的习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一些生活中常见,却没有注意到的现象的图片展示:扔出去的标枪会落到地面,喷泉喷出向上的水会落向地面,向上投出的球会落回到地面,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思考后,说这些物体最终都会落回地面。为什么会落回地面呢?是因为受到地球对他们的力作用,本节课就来学习力和重力,以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用重力的例子引出力,为下面学习重力起铺垫作用,同时重力有属于引力相互作用,为接下来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做铺垫。
新课引入后,就进入了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分为三个部分:力的教学用时25min,重力的产生、三大要素,用时约为35min,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用时约为20min。
一第部分,力。首先,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思考并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用速度来描述,紧接着通过研究足球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得出力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结论。再结合初中所学,给力下定义;再让学生用自己桌子上的弹簧测力计和橡皮条做实验,得出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变。总结得出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而运动状态和使物体发生形变。得出较为形象可见的力的作用效果后,我请学生做实验,思考分析得出力的极大性质:矢量性,物质性,相互性,非接触性,老师给以补充和总结。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脚踢球,和大人小孩不同作用点推门使得门平衡的两个例子得出力的三要素。
最后在黑板上板书演示力的图示的画法。再请学生自己做力得图示。 第二部分,重力
通过力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力有物质性——施力受力五题同时存在,知道三大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那学习重力时,先观察生活中物体受到重力的现象,①、重力如何产生的?②、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如何确定?③、重力知识在生活中有何应用?老师顺势提出以上三个问题,让学生明确即将要来解决的问题。然后剖析重力的定义,确定实力物体,受力物体,以及重力大小与地球吸引力大小的比较,确定重力是非接触力。紧接着讨论重力的大小,由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砝码的重力,设计表格,得出G/m是定值的结论。然后由老师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加速度g得含义,及其与地理位置的关系。通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理解不同地区的重力加速度不同。对于重力的方向,我用一个永生系着的小球,来形象展示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然后鼓励同学们将重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下,用于生活,学生思考得出铅垂线,老师讲解其用法。重心的寻找,分两类,第一类形状规则,质量均匀的,老师给出图,学生马上思考得出:在其几何中心。第二类,质量均匀,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用什么方法?给学生弹簧测力计和相撞不规则的薄板,和空心的三角尺,圆环,让他们去探究,得出悬挂法可以测得重心。也许他们是从树上的做一做得到的灵感,但是没关系。接下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悬挂法就可以测量重心?学生思考后,请他们回答,老师给以点评指正。最后总结重心的几个应注意的问题:1、重心不是重力的真实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遍布整个物体,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或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2、重心不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但可以把物体的质量看成都集中在重心这一点。3、重心的位置可以不在物体上。 课下,给学生一个探究任务:思考不倒翁的不倒原理,背越式跳高的利与弊。 第三部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地球会吸引地面上的物体呢?磁铁之间为什么会相互吸引?带电的数字和头发为什么相互吸引?自然界还有哪些我们未知的相互作用?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作为了解性内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将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体会到更广阔的世界的同时,有世界仍有无数未知,有待他们去探索,激起他们攀登科学高峰的愿望。
我先给同学们放一个视频,带他们到宇宙世界中,看太阳系中的形体是如何运动的,从而体会地球的公转,月球的公转,以及宇宙中星系的运动,感性认识引力作用;再用一个对牛顿和爱因斯坦见解的评论视频,让学生对引力作用理论有一定认识,同时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总结:是万有引力将宇宙中的恒星和行星聚集在一起,组成了太阳系、银河系和其他星系。相互吸引的作用遍布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是自然界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地面物体所受的重力只是引力在地球表面附近的一种表现。此外,电荷间,磁体间的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质子和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还有另一种基本
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作为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然后将学生分成四组,给他们一个任务,用自己能得到的渠道,分别搜寻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一种,小组讨论整理得出其要点,下次课时作交流。 最后一个环节,总结和布置作业。总结时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同时从知识和方法上自行总结,既注重了学生物理方法的培养,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 在作业的安排上,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我同时安排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为,书本上53页的第二题,完成小组任务:搜集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知识;有助于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选作题为:探索不倒翁不倒的原理,探索背越式跳高的利与弊。而选做题则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体会重心不同有哪些影响,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和“STS”的教学理念,同时,为下节课做准备。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接下来,再说说本节课所采用的教法及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为了将这把钥匙交给学生,我采用情景法、提问法、启发法进行教学。将实验工具给学生,让他们去探索,并辅以多媒体课件,创设各种情境,引发学生的种种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老师则以提问的形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并在关键处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而“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设计中,我高度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善于观察和提问;在问题解决中,运用分析和推理;在小组讨论中,乐于合作和交流;在实验探究中,勤于动手和动脑;在获取知识中,学会归纳和总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自主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
最后,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本次课的板书设计是基于知识的内在联系,用概念图简洁、清晰、美观地展现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并与课件形成很好的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