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9 17:37: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含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 2.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概括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4.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① 1.条件
(1)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政治和经济大变动。 (2)阶级基础: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3)文化基础: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出现了私人讲学。 2.概况
(1)诸子百家: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
(2)百家争鸣: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意义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②
(1)思想核心:“仁”,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 (2)政治思想
①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3)教育贡献: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 (1)思想主张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人性论 提出“性本善”,主张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孟子 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主张实行“仁政” 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轻 荀子 提出“君舟民水”论断 (2)历史影响 ①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春秋时期:老子┄┄┄┄┄┄┄┄③ ①哲学观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
②政治主张:提出“无为而治”,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③辩证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对立的双方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战国时期:庄子
①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④ (1)代表:韩非子。
(2)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3)评价: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①[点拨] “百家争鸣”的含义和实质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众多的学派;争鸣是指各学派代表不同的阶层和政治力量,针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辩论中相互融合。“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思想斗争。
②[思考]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孔子的“仁”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如下图:
孔子强调为政以德,是“仁”在政治上的体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仁”在教育方面的体现;孔子主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仁”;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保持“仁”的常态化。
④[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备受冷落,法家却受推崇?
提示:儒家学说以“仁”和“礼”为核心,强调以德治国,这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法家主张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符合当时诸侯国的需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小结]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主题一
[核心必记]
1.表现
(1)孔子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儒家的“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