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七年级上学期全部章节(1-7章)教学反思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13:01: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初中七年级化学上学期全部章节教学反思 1.1.1

本节课是绪言,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化学学科之门。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所以上好第一堂化学课,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十分重要。

本课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生活走进化学。这就为教师创设了较大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自由度。教学中,建议通过趣味性实验、图片、影像资料、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等创设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产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加深对化学的了解。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相当重要。建议用化学实验和多媒体,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刺激下激发学习热情。导入新课可以是神奇的茶壶、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火、白纸上变出红花等实验,关键是吸引学生注意。

学习基本概念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比较抽象,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例子,教师从其本质讲明区别。

第一次就要学生正确观察实验和记录现象属于较高要求,所以教师要做示范,让学生跟随教师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课堂实验把酸滴在大理石上、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镁带燃烧教师演示实验较妥,毕竟学生还缺少化学实验的动手能力。通过观察蜡烛燃烧的实验理解化学变化包含物理变化,从而辩证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关系,安排学生动手,便于仔细观察。

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可以根据课堂实际,如果时间允许放在第一课时,如果时间不允许则放在第二课时复习导入时也可以。

1.1.2

本节课是序言的第二节课,这节课学生还是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所以课题引入,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十分重要。我安排实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点燃蜡烛,但又不仅仅是点燃蜡烛,还要在火焰上再加一竖直向上玻璃导管,导管的另一端也有火焰,再要用湿布包住玻璃导管,导管内壁出现白色固体,蜡烛的燃烧缘于生活,但添加玻璃导管后的蜡烛燃烧高于生活,学生感到新奇,就能激发兴趣,活跃思维。

第二课时学习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也感受到许多美好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步实现的。由此产生了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教材抓住这种情感,导出了“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学习社会发展和环境污染时切勿给学生造成化学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元凶这样的错误认识,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神奇之处是能处理污染、改善环境、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

1.2.1

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教学重点的突破,可采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讨论、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最后教师进行正确的演示,以加深学生对实验结论的理解和记忆。

要特别强调走进化学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必须遵守化学实验规则,必须注意化学实验安全要求。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同学们的人生安全,也是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所以我们要务必做到。

1.2.2

第2课时《怎样进行化学实验 怎样写实验报告》要避免在实验室里学生做了四个化学实验,填一下实验报告就算完成了这节课。在这节课里不仅要在知识方面是认识化学变化

的特征和现象;在操作方面是学会取用液体和固体试剂及加热操作;情感方面是体验化学变化。还要通过四个化学实验使学生认识实验过程中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科学的实验原理;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以保证实验的成功;在动手做四个化学实验中,学会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实验。

1.3.1

让学生分析熟悉的雪碧、农夫山泉、自来水、河水中除水之外还含有的物质着手来学习混合物的概念效果很好,学生也能举出其他一些混合物,但是学生很难举出其他纯净物的例子,需要教师引导,因为日常生活中接触纯净物很少。过滤和蒸发两种提纯方法演示实验和动画播放结合,可以弥补演示中有学生观察不到的缺点,加强视听感官刺激,加强理解。

1.3.2

因为在《1.2走进化学实验室》没有称量质量、量取液体的体积、溶解物质等实验基本操作学习,所以,在《1.3物质的提纯》实验课《粗盐提纯》穿插进来,复习六年级《科学》中所学的这部分实验操作基本要求,教学过程中发现这部分实验操作基本要求学生掌握得不好,确实需要复习。而过滤和蒸发是前一课新学的实验基本技能,所以这节课主要是巩固这些实验基本技能,学生实验过程中发现不少问题,有的称量时没放称量纸,有的过滤时戳破滤纸,有的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有的蒸发到最后害怕液体飞溅不再搅拌、不敢熄灭酒精灯,这些问题在巡视时加以指导。

在这节课中学生不仅感受粗盐提纯的过程,而且在实验中认识了固体混合物质除去不溶性杂质的方法。在课的最后通过计算精盐占粗盐的百分率复习物质的纯度,学生理解了通过过滤等方法能提高物质的纯度,但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还有很多是今后需要学习的。

2.2.1

本课的教学若与练习部分P26的实验一《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有机结合,也许是一条较好的途径。既可节约教学时间,又可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整理能力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教学更具说服力。当然这样进行教学,对教师是比较有挑战性的。但总体感觉本节课的教学用时偏紧,而且对学生在观察、描述、推理等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对传统的教学加以改良是必需的。

如果是这样开展教学,在做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时,除了教材和实验部分上的几个学生动手实验以外,还可增加氢气的燃烧、加热铜丝的实验,这样可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饱满,对氧气的认识更加充分,更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记录和分析理解实验,在教学中尝试帮助学生设计了一些表格并在课内分发给他们。 氧气的物理性质只作简略的介绍。本节的重点是氧气的化学性质,可采用实验讲述法。教师应做好氧气跟各种物质反应的演示实验。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要细致,又要有重点,提高观察能力。建议可设计一些表格让学生观察后填写。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放出热量的特点。结合课堂实验的讲解,逐个写出氧气和其他物质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一方面为后面氧化反应的概念引出作准备,另一方面为下一节学习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1)未点燃的物质放在纯氧气中,一般不发生燃烧现象,在氧气中燃烧通常要点燃。(2)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无火焰,火焰的颜色也各有不同。(3)有的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或不能持续燃烧)的物质,在纯氧中却能燃烧起来,且烧得十分剧烈。能在空气中燃烧的物质,在纯氧中燃烧得更剧烈。 教师在讲解氧化反应、氧化物概念时,要使学生理解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氧化物和含

氧化合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要注意课文中把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而不是说氧气。这是因为化合物里的氧跟物质所起的反应也叫氧化反应。如果这里强调跟氧气起反应,就会给以后的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根据氧气的性质让学生来叙述氧气的用途。使学生明确物质的用途是它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可能的话,可以通过录像或投影来介绍。

教材P47页家庭实验“铝在潮湿的空气中”以及实践活动寻找资料活动应该充分利用。但这些活动主要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其它一些媒体开展体验活动,注重的是过程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不必过多追求结果。

3.1.1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育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学习过程的重要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教师课堂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3.1.2

水的性质这一章节,包涵了两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和水的化学性质。主要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这些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在课堂设计中主要通过水的分散性引出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等知识,通过有些物质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引出水与二氧化碳、生石灰、硫酸铜粉末反应。在设计这节课内容时,我们可以借助实验,让学生亲手实验,通过比直观的让学生体会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通过学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让学生体验碳酸饮料的制作过程,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对于一些层次较高的学生可以加深一些要求与认识,如设计汽油中如果混有少量的水的生活场景,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实验方法来进行检验,一方面巩固水与硫酸铜反应,另一方面提高实验设计的难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3.2.1

关于《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这节课,尝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猜想、探讨、实验、交流、归纳。果然,他们在课堂中一起亲历了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性比较和不同条件下,同一种物质的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探索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解决科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经历本节课后,得到以下几部分的体会:

1、引导学生探索,开发创造潜能的重要性。巧妙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设置了通过探究白糖和食盐在相同条件下溶解性的不同,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那么在不同条件下,同一种物质的溶解性又是怎样的?学生把常喝柠檬绿茶溶解性在冷水和热水中进行比较。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碘酒,比较碘在酒精和水中溶解性,以及油漆在水中和有机溶剂中的比较等等。通过学生探索与创新、观察与分析、猜想与验证等一系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