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概论论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9:01: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我所认知的藏戏 经济学院经济系阿旺白桑 0811501

这一学期,通过《少数民族文化概论》这一门课程,我了解到了许多有关其他民族的风俗和文化。尤其是赫哲族的鱼皮制衣这种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更是心生感慨。我相信,现在,在少数民族日常生活当中,有越来越多的文化面临着被同化或者被抛弃的抉择。这些文化很多都是非物质的遗产,而我们同样强调的是这种“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就祁连山一带的玉制品而言,是这种传承下来的手艺才造就了夜光杯等诸多精美的玉器。很显然,这个过程就是从“非物质”到“物质”的转化。作为一个藏族学生,我深知其中的道理。一个人之所以热爱自己的民族,是因为他(她的“根”在那里。这种“根源”便是他惯于生存的环境和作为精神寄托的宗教和文化。藏戏作为藏族文化中结合了宗教、音乐、舞蹈、服饰等文化因素的特殊体裁,更是能够让我开启了一次“寻根之旅”。

关于藏戏的起源,学术界上存在三种说法,而最具权威并且在藏族当中耳熟能详的是一以下这一手法:

藏史《巴协》中记载;“八世纪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修建桑耶寺时,莲花生大师为调伏恶鬼所行轨仪中率先应用一种舞蹈”。这种舞蹈就是藏传佛教寺院跳神“多吉嘎羌姆”(金刚舞,简称羌姆的起源。羌姆是在原始苯教巫师祭祀自然神仪式的基础上,吸收民间土风舞演变而来的新的宗教仪式舞蹈。开始羌姆完全是在寺院里为僧人表演,后来传入民间,僧俗人众均可观看,逐渐成为僧人和俗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具有一定娱乐性的宗教舞蹈。此外,在林芝还有一种与寺院完全无关的“米那羌姆”(俗人跳神,是为引回“村宝”进行驱邪迎祥而创立的民间祭祀舞蹈。其中象征喜庆、幸运和吉祥的男性侍佣神跳的“波梗舞”,也被寺院跳神萨迦寺卓玛颇章“孜玛尔多加”羌姆和藏剧《白玛文巴》所吸收。

到十四世纪,噶举派高僧唐东杰布(1385-1464在云游途中于1430年主持营建了西藏的第一座铁索桥。在建桥过程中,他发现民工中有七个能歌善舞的姐妹,遂在白面具戏基础上,吸收佛经中传说和民间传说故事中带有戏剧因素的内容编排表演节目、设计唱腔动作和鼓钹伴奏,指导七姐妹演出,借以宣传宗教,为行善修桥募集资金,行善积德。七姐妹天生丽质、舞姿轻盈、歌声优美动听,观者以为仙女下凡,赞其为“阿吉拉姆”(仙女。以后藏戏被称作“阿吉拉姆”,亦由此而得名。据《汤东杰布传》载,汤东杰布主持修建的铁桥、木桥数量达上百座,码头渡口也有一百多个。而修建如此之多的桥梁渡口,所需资金除靠其游说化缘所得外,主要靠组织募捐演出来筹集。以后汤东杰布又将经其发展了的白面具戏带回家乡主庙迥·日吾齐寺,创建了迥·日吾齐戏班,将白山羊皮面具加以装饰改为蓝面具,在白面具戏表演艺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各种歌舞和古老瑜伽功术、杂技等,编演了佛经故事《智美更登》。从此,蓝面具戏逐渐形成。记得我们小学6年级藏文课文《藏戏》里面,开头便有这样一段话: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还是从西藏高僧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可见高僧塘东杰布为了给造桥筹备基金,创作藏戏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

藏戏在几百年的表演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

藏戏的演出,一般是广场戏,少数也有舞台演出形式。演出时,化妆比较简单,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与红脂,没有复杂的脸谱。

乐器也较简单。打击乐只有一鼓一钹,演出时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观众介绍剧情发展情况。剧中人道白很少,演员专心致志地吟唱,由于广场演出,演员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显示出粗犷有力的性格。后台一般有帮腔,形式与川剧差不多。

藏戏唱腔很多,大致分为表现欢乐的长调,藏语叫“党仁”;表现痛苦忧愁的悲调,藏语称“觉鲁”;表现叙述的短调,藏语称“党统”等等。

藏戏的演出时间可长可短,有的演几小时,有的演一、两天,过去连演几天的情况也有。要演长,则细唱细作;要演短,则用后台快板道白,叙述剧情,一下子跳过去。

一般每台藏戏都可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温巴顿”,意为猎人净地,就是身着猎人装束手持彩箭首先出场,净场地,高歌祝福。其次是“加鲁钦批”,即太子降福。就是着太子装束者登场,象征加持舞台,给观众带来福泽。最后是“拉姆堆嘎”,即仙女歌舞。就是着仙女装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与人间共享欢乐。这就是藏戏开场的序幕。

二是“雄”,也就是正戏。

三是“扎西”,即告别祝福仪式,过去的戏班子演到这里,就是通过集体歌舞,向观众募捐。

藏戏的传统剧目不少,但在二、三百年的创作、演出实践中,有的被淘汰了,有的经过再创作再提炼,保留了下来。现在,藏戏的主要剧目有八个:《文成公文和尼泊尔公文》、《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剧目,不过这八个戏是大多数剧团都演出过的,公认保留的剧目而已。其中最有名或者说家喻户晓的是《朗萨唯蚌》。还记得小时候,藏历大年初一的早晨,西藏电视台会播《朗萨唯蚌》。开始的时候,会有一位“师太”指着唐卡念开场的经文,然后就正式开始。《朗萨雯蚌》又名《朗萨姑娘》、《朗萨雯波》。故事取材于江孜发生的一件真事及一些民间传说。写西藏奴隶王统治时期,美丽的藏族农家姑娘朗萨的不幸遭遇。剧本运用了藏族传统的繁复比兴的文学手法,将成组成套的比喻排列在一起,或写景,或抒情;谚语、民谣、成语、格言信手拈来,精彩纷呈,通俗易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剧本的前半部生动真实地反映了西藏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和阶级矛盾,后半部宣传了因果报应的佛学教义,故民间戏班一般只演前半部,其中《庙会逼婚》、《青稞地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