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9 8:53: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作者:覃绍兰

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3年第06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动手操作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0450-9889(2013)06A-0086-02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儿童对数学的体验主要通过动手操作。”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呢? 一、有效创设动手实践操作的情境

小学生整个年龄阶段和生理特征决定了他们专注的时间较短、容易课堂上走神。这种特性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相当明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有责任寻求解决的策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想法设法地创造能使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由消极变成积极、由感到乏味变成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改变以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这样学生的想象能力才能被完全激发出来。

比如,在《角的认识》教学中,笔者在讲解角相关知识之前进行了这样的互动:事先准备了一个中等大的里面放了各类物品的口袋,然后每组随机抽2~3位学生在口袋里面摸(可以根据时间和班级人数来定参与的人数),每个学生只限摸一件带角的物品。在他们举着自己的“战利品”时,笔者平静地说:“看你们摸得这么开心,我也想摸摸。你们能告诉我是怎么摸出带角的物品来的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A说道:“感觉到有一个尖点,扎手的就是角。”学生A摸出的是一枚图钉。学生B说:“带有两条边的应该才是角。”学生B摸出的是一支削得尖尖的铅笔。学生C急着补充道:“我认为角是平平的。”学生C摸出的是一片树叶。“尖尖的,平平的,怎么会有角呢?”学生D回答说:“应该是两条边夹在一起的才能组成角吧。”带着这些疑问和答案,笔者伸手摸出的是一个三角板,然后语重心长地问大家:“大家找到摸角的感觉了吗?通过摸角,大家是不是很急切地想什么才是真正的角啊?”这样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讲解。由此可见,按照教学目标创设动手操作的有效情境,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使学生带着期待的心情去学习所要学习的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精心设计科学的操作活动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的理解、记忆建立在自身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有效的动手操作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必须明确自己“为何动”,懂得该“如何动”,这些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科学、可行的操作活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认真钻研教材

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方式等方面有全盘的考虑。如果单是“为操作而操作”,根本就达不到操作的目的,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难点和疑点,然后才能在忠于教材的前提下,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科学设计各种新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有趣、有效。 (二)精心选择实践活动材料

数学研究的不是物体的外部特征和属性,而是是事物的数和形。因此,选择操作材料的标准,首先要看操作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否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其次再去考虑它的生活化、趣味性和开放性。如果教师过多地考虑后者,学具可能就会变成“玩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践活动内容的需要,充分考虑材料的大小、颜色等因素,在研究材料特点的基础上,精心选择与揭示数学概念、数学道理有关的,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材料。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给每组提供两套实验材料:一套空心的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另一套是空心的底高都不等的圆柱与圆锥。然后让学生借助水和沙子等材料,利用这些材料分组实验,探究圆锥与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 三、合理选择操作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有很多种,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要求,但也不能随意选择、胡乱采用。这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如课前备案时结合所要讲授的知识设计出一套合乎逻辑、能使所学知识“锦上添花”的操作方法。要求所设计的操作方法不仅能辅助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

例如,教学《角的度量》之后,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以及怎样来画90°以内角的方法,为达到求异创新的目的教师可以再创设几个问题来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如提出问题:有几种方法能画出120°的角?大部分学生都是借助量角器和三角板来完成的。根据这个情况,教师再提问:“假如没有量角器,你们能用其他的办法精确地画出这个角吗?”之后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进入思考状态,同时也开始动笔动手地比划操作起来。过了一会儿,学生说出了两种方法:第一种画法是把三角尺的直角和一个30°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角;第二种画法是用两个60°的三角尺角拼在一起来画得到120°的角。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加法得到的结果,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得到的结论,教师应该认同并给予表扬。紧接着教师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同学们再想想是否还有别的画法?”教师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继续动手操作寻找答案,结果学生又想出另外一种方法:用三角尺的一边(或直尺)和另一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同样可以得到120°的角(即用一个平角减去60°),这次采用的是减法原则。创新方法在操作中不断地被总结出来,动手操作的作用不容小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自己亲自动手操作。动手操作不仅能加深记忆,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下苦功,充分参考学生的实际经历和其他不可预见的问题,将思考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责编 韦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