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衔接班―修辞手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3:27: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升初衔接班——语文 第一课修辞手法

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借代、反语、联想、通感、双关、顶针、互文、比拟、对比、映衬等。

1.排比和反复 (1排比

定义: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用处:抒情。

特点: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分类:写人、写景、说理、抒情。 作用:a.写人

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b. 写景

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深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再看郭风《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这两句都很好地表现出了景物的细微特征。

c.说理

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比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人民服务》“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

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谚语 d. 抒情

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看刘川同学《我和书的故事》结尾一段:\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和书之间的不解之缘。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2反复

定义: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例如: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双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了赞美保姆——大堰河的勤劳和善良,艾青在这里一连反复使用了六个“她含着笑”,使勤劳而乐观的保姆形象跃然纸上。

类型:1.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

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在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词,表达自己对段祺瑞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

2.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例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铁凝《哦,香雪》这里连续三次反复使用“原来是这样的”,表明了香雪此时的快乐心情。又如: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先后让别里科夫四次说出“千万别闹出

什么乱子”,这种口头禅式的反复重复,突出了别里科夫顽固与保守的性格,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沙俄爪牙与帮凶形象。

3.语段反复。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不惜笔墨,连续两次重复以“我真傻,真的”开头的一大段,一方面表达祥林嫂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情,同时也反映鲁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冷漠,有力地批判了摧残中国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

作用:1.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2.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3反复与排比修辞手法的区别

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例如:(1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此句三次咏叹“终于自由啦”,表达对自由的期盼和渴望,侧重点就是“终于自由啦”,所以此句的修辞手法为反复。

(2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莫泊桑《项链》这句含有相同词语“她”,但是所要强调的词语不是“她”,而是“认识”“了解”“爱”和“娶”,所以该句为排比。

2.反问和设问 (1反问

定义: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反问也叫激问、反诘、

诘问。

种类:a.问而无答的反问

这是反问的主要形式,它又包括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

①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 例如: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 ②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

例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 2.问而有答的反问

例如:敢于这样做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地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作用: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2设问

定义: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形式: A.自问自答

①一问一答。即提出一个设问句,紧跟着写一个答句。此种设问,能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和吸引读者。

②几问一答。即先集中提出一连串设问句。然后,集中加以回答。此种设问,能增强论辩力量,引人深思。

③连续问答。即连续地使用一问一答式。此种设问,能造成一种步步紧逼、势不可挡之气势,具有强大的论辩力量。

B.问而不答

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常见用法及作用:

a.可以用设问做文章的标题,这样做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b.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c.在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

反问句也可以用集中反问或连续反问,表达激动的感情,以增强文章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