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专题一《六月 我们看海去》学案(无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19:20: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六月,我们看海去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其作品;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新辞赋体”的诗体特点。 2.体会本诗的音乐性;理解本诗语言上组合巧妙的特点。 3.朗读文本,把握诗歌激起的情感。 【学习方案】

活动一 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潘洗尘(1964— )是中国20世纪70、80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黑龙江人,作品不多,但却因其独有的诗风格外引人注目。《六月 我们看海去》是潘洗尘的代表作,还有《饮九月九的酒》等。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节奏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一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2)写作背景

《六月 我们看海去》首发于1983年的《中国青年报》,在此后的20年中,先后被《读者文摘》(现为《读者》)、《中学生早读课本》(上海教育出版社)等各种版本转载达百余次之多,该诗被理论界称为20世纪80年代校园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和开一代诗风之作。

潘洗尘的诗完全是出于他的生命的需要,并且毫不犹豫地宣泄自己的一股激情真挚而自然的倾诉他对于生命过程的、生存境况的体验,他不去模仿大师,也不像有些伪诗人为写诗而硬往外挤,诗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构成乃至一个民族的灵魂塑造,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优秀的诗和优秀的诗人必定是要承担责任的——从个体生命的痛苦体验扩展到对于社会的责任。这样的诗能够让孩子去阅读,去塑造每一个美好的心灵,从而完成对于民族灵魂的塑造,这样的诗也必然能存留于世。

这首基调明快亮丽的抒情诗,采用了脉络贯通、舒卷自如的“新辞赋体”,突出表现在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长句,这些长句多由两个或三个短句组成,集短为长,长短交错,取长补短,以短衬长。表现在节奏上、抒情上是舒缓、从容,很好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2.阅读文章,理清思路

活动二 精读课文

1. 为什么要看海,它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2.诗歌是怎样展示青春生命力的旺盛的?

3.诗歌如何表现了年轻人强烈的自信、传达青年人的探索精神的?

活动三 品读探究

1.本诗是如何体现体现其音乐性的?

2.本诗是怎样巧妙组合语言的,有什么作用?

活动四 学以致用

请模仿本诗“新辞赋体”的特点写一首诗,以“选择”为话题。 提示:1.用节奏明快的短句组成长句。 2.运用反复和比喻手法。 【学习心得】